中韩产业高度重合,那韩国是不是就没有前途了?

其实并不是,中国的崛起和重合的产业,肯定会高度的挤压韩国的产业空间,影响其人均GDP,但是其实全球产业空间够大,即使中国崛起,仍有足够的产业空间让韩国5000万人保持较高水平。

总之一定不要单独的看韩国,而是要把韩国作为西方体系的一部分来看:

1:中国极难在某个产业占据100%的份额,而韩国人口只占全球0.7%

一般来说,能在全球拿下40%-50%的份额就已经极为惊人了,像华为的通信设备业务在全球竞争力这么强,还有中国市场的加持,在全球的份额也就是30%多。

以钢铁产业为例,由于本土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粗钢产量占了全球的一半,这个占比已经非常高了,但即使这样韩国的浦项制铁仍然是世界五百强,2022年《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里面韩国浦项制铁排名世界第188位。

再说造船业,虽然全球造船业从中日韩三国演义,逐步转变为中韩争霸,而目前中国渐渐在占据上风,但中国造船也不可能就占据全球100%的份额,我们举个例子,即使按照非常乐观的估计,即以后中国造船占了全球80%的份额,韩国只占了10%的份额,对韩国来说也不差,因为韩国的人也只占全球的0.7%,能获得全球10%的份额也是赚不少了。

对于显示面板,半导体,汽车等产业也同样如此,韩国人是可以获得空间的。

2:中国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都胜过韩国

这是客观的市场现象,中国产业竞争力总体提升,不代表就可以在所有产业都超过韩国,就像中国目前高端产业竞争力虽然总体不如美国,但是不妨碍中国在高铁,5G,特高压等方面超过美国。

韩国一定会有一些产业保持优势。

3: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印度市场对韩国相对更友好

就以智能手机为例子,三星在欧美就都卖的不错,在印度也卖的可以,即使失去了中国市场,并且有中国公司的竞争,三星手机销量在2022年仍然是全球第一。

美国+欧洲+印度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中美竞争的加剧,也会让美国的电子品牌在选择供应商时,不可能都选择中国大陆的供应商,一定会扶持台湾,韩国等中国大陆以外的供应商,以应对供应安全和地缘政治变化,这也是有利于韩国公司的,目前美系电子品牌是全球份额最高的,包括苹果,戴尔,惠普,IBM等世界级巨头,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这些互联网公司旗下也有硬件电子品牌,他们出于政治因素,不可能说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因此是给韩系供应商很大空间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变量就是人口变化,目前欧美印市场规模总和是比我国大不少的,我国在本身就面临市场规模赶超的压力,但现在中国出生人口下跌过快,

以后光是印度出生人口可能是中国三倍,同时欧美出生人口也正在超过我国,

这是非常惊人的趋势,

意味着我国人均必须保持在印度的三倍以上(目前有五倍的优势),这样市场规模才能和印度一样大;

我们的人均要超过欧美(目前是欧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市场规模才能和欧美一样大;

如果不能扭转这个趋势,则欧美印市场总和相对中国市场的优势会变得更大,这意味着即使韩国人在极端情况下完全失去中国市场,也有远比中国市场大的多市场空间可以发挥,而这些市场可能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施加各种限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