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期自动步枪就出现了,为何直到二战后才真正大规模应用?
NO.2000 - 自动步枪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维也纳会议后欧洲“百年和平”的幻象,也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模式。自拿破仑时代延续下来的战术与装备体系被彻底颠覆,马克沁机枪成为战场上的明星、步兵的噩梦。人海战术被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中。
以机枪和堑壕构成的防御体系一度成为难以逾越的天堑,吞噬了欧洲一代年轻人。怎么突破这一体系,成了一段时间内各国军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战时期的英军维克斯机枪(马克沁的变种)阵地
1916年,沙俄布鲁西洛夫攻势首创了以一点为主、多点同时突破,使敌军预备队难以向主要方向机动的新战法。之后德国人又开创了风暴突击队战术。这两种战法对于突破堑壕体系都十分有效,但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步兵火力有限,如果不能有效压制,或者说短暂压制对面的火力,整个行动就会是失败,给己方带来巨大的伤亡。
这种状态下就需要使用能够伴随步兵行动的自动武器。虽然当时就已经有了轻机枪,但当时的轻机枪不论是刘易斯,还是麦德森都难以都无法做到这点!这不仅仅是因为重量,更是因为轻机枪的使用必须构筑阵地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在行进中,轻机枪的威力就要受到限制。
一战德军风暴突击队
除此之外,轻机枪的射速较高,一般都需要副射手帮助携带弹药和备用枪管(二战时期轻机枪的常用模式)。总之,轻机枪难以做到方便单兵携带、使用。因此需要专门的单兵自动武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发射手枪弹的单兵自动武器,也就是后来各国流行的冲锋枪。这一思路最早由意大利人开创,目的是解决前线机枪数量不足的问题。不过意大利的设计很粗糙,操作起来很不方便。
意大利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所有冲锋枪的老祖宗
不过他启发了其他人,德国人的反应较快,成果就是著名的MP18冲锋枪,它由设计师雨果·施迈瑟设计,使用9X19 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因为设计优秀,MP18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引进与仿制,甚至连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对手英国人都忍不住仿制这款武器。某种程度上说,英国人在二战时期生产的司登冲锋枪也可以看作是MP18的极致简化版。
优秀的设计,配合上德国人训练有素的军人,再加上前文提到的风暴突击队战术,一战的最后岁月中,德国人几乎把西线的英法联军打懵了。如果不是资源有限,再加上实力超群的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战争的结局犹未可知。因为印象太过深刻,一战后英法两国一度禁止德国军队继续保有和使用这种武器,只有魏玛共和国的警察部队保留了少量这种武器。
MP18
MP18的成功刺激了当时主要军事强国,各种冲锋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冲锋枪的确很成功,但有其先天不足,那就是射程有限。这源于它使用的手枪弹。手枪子弹口径大,但弹长有限,这限制了装药量,因而射程有限。这在手枪上问题不大,毕竟手枪只用于近距离战斗和自卫。而冲锋枪的任务却要多得多,百米左右的射程有时候就不够用了,很容易就会被射程较大的狙击步枪、机枪,甚至栓动步枪压制。
几年前的电视剧《特种兵之火凤凰》就出现过这样的情景:使用MP5K、mp7的主角团被一挺M249轻机枪轻易压制。虽然女兵凭借主角光环用MP5K成功反杀,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M249轻机枪
冲锋枪虽然表现出相对传统栓动步枪的优势,却无法取而代之。传统栓动步枪依然是各国最主要的单兵装备,冲锋枪只作为补充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主要军事强国步兵班组,大多采用传统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的组合模式,这固然照顾了不同距离的火力要求,但也带来不少问题。毕竟这三种枪械采用了不同的弹药,无法通用,还加重后勤的负担。
真正代表枪械发展方向的是另一思路,即发射步枪弹的自动步枪。这一思路在一战时期最为典型的产物来自当时的沙皇俄国和美国的两位设计师,分别是费德洛夫的m1916和勃朗宁的M1918。
M1916,布局模式与后来的无托步枪类似
先说费德洛夫的M1916,堪称自动步枪鼻祖,但知名度很低,作为设计师的费德洛夫同样知者甚少。不过,很多苏联时期大放异彩的枪械设计都或多或少与他有过交集,或者受到过他的提点。他的著作《自动武器》《自动武器装置基础》《轻武器的构图与技术条件》更在当时的苏俄/苏联武器设计领域被奉为圣经,是不少设计师的启蒙读物。
M1916就是这位大神的开创性作品,在此之前他已经做过不少努力,比如对经典的莫辛纳甘步枪进行半自动化改造。1916年,为了增强步兵的火力,他在自己设计的M1913半自动步枪基础设计出了自动步枪,即M1916自动步枪。
对于设计这款武器的动机,他的回忆是这样的:发明自动武器的直接动力来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这场战争中,轻机枪的使用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战斗经验中改进轻机枪的必要性已经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沙皇俄国武器设计的条件,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造自己的自动装填步枪。它需要被改造成在一定程度上类似机枪的武器……
费德洛夫
作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师,费德洛夫不仅设计出了这种具有开创性的武器,还设计了与之配套的6.5mm新型弹药,甚至在十月革命后计划把这款自动步枪发展为一个枪族。这种想法在后来的枪械发展史上被印证,并被各个国家采用了。
当时却因为过于超前而被搁置,M1916的产量也最终被限制在3000支左右,与之配套的6.5mm弹药也没有投产。现存的M1916采用的大都是日本人的明治有阪6.5mm步枪弹,与臭名昭著的三八大盖采用了同样的弹药。
与M1916相比,勃朗宁的M1918无疑要幸运得多,不过它的幸运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
作为一代枪械大师,勃朗宁的威名似乎与手枪的绑定度更高,“一枪二马三花口”指的就是勃朗宁的M1900、M1903和M1910。他与柯尔特公司合作的M1911柯尔特手枪在美军中服役长达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意大利贝尔塔公司的92F(美军编号M9/M10)手枪所取代。
事实上,这位大神的作品不局限于手枪,被誉为堑壕清扫器的温彻斯特M1897霰弹枪、M1917勃朗宁机枪都是他的作品。除此之外,著名的“老干妈”M2重型机枪也是他的手笔。
作战中的勃朗宁M1917,来自于电视剧《太平洋战争》
事实上,勃朗宁M1918和M1917重机枪,是在1917年打包提交美国陆军的,选择这个时间段提交的原因很简单,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美国加入一战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也的确如同所有人想象的那样,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此时的美国急需扩充军备,但他们的军事工业似乎并没有准备好,尤其是陆军武器方面。
M1917重机枪很快就被采用,而其自动步枪则在第二年才被采用,不过是作为轻机枪而不是后来意义上的自动步枪出现。而M1918后坐力极大,难以做到行进中射击。
不同型号的勃朗宁M1918BAR
这虽然与勃朗宁的设计初衷不符,却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这款武器,使它不至于像费德洛夫M1916那样被束之高阁,而是被广泛使用。
最为主要的生产者有2个,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则是比利时FN公司。(勃朗宁的老东家,因为柯尔特的缘故,勃朗宁在美国无法施展才华,于是被FN公司录用。靠着勃朗宁的支持,FN公司至今在轻武器设计领域都具有着极高的地位)。
作为轻机枪的勃朗宁M1918还是十分不错的,直到朝鲜战争时期,美军步兵班组的火力支柱依旧是这款武器。
不管是费德洛夫的M1916,还是勃朗宁的M1918,之所以没有发展或者没有尽本职工作,很大原因在于他们使用传统步枪弹导致后坐力过大,在连射时难以操控。M1918这一问题更显著,即便作为轻机枪也大多以点射为主。
事实上,费德洛夫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他设计的新型弹药很有可能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限于条件这种新弹药没有投产。实际量产型采用明治有阪步枪弹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毕竟这种有阪步枪弹是当时主流步枪弹中口径、后坐力都比较小的。但毕竟是全威力弹药,后坐力不容小觑。
这个问题直到中间威力弹药的出现才彻底解决,不过那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也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总而言之,自动步枪在一战中出现确实超前了,相关战术也没有更新,注定命运不可能一帆风顺。弹药技术也没有跟上,自动步枪的时代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到来。
战争催生了自动步枪,但也限制了自动步枪。任何武器都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独立发展,古今中外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