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反腐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通过全面振兴东北意见

  • 对于GX的跟帖,必须要回,不然对不GX这么一大段文字,哈哈。对于前面几个瞎眼就算了——开头已注明了是转载的。

    -------------------------------------------
    以下专供GX。
    1东北工业化的来由。第一,清末民国关内沿海中部连年战乱,东北已被张作霖和日本侵略者控制,相对太平;人口大量迁移至东北,有名的“闯关东”。张作霖为加强军阀实力,兴办了一些工业实业教育。日本将东北作为以战养战的基地,也大量开矿修路办工厂。不得不说,当时东北工业体系完整(飞机造船),技术人才力量雄厚。(上海是另一个)。这也是后来新中国工业接收日本遗留的成体系工业,直接支援了全国工业建设。第二。苏联援华。援华的156项工程,不少落在东北。而这次意义有为重大,远胜清末民国。注意,这些是战乱和政治因素,而非自然形成工业重镇。
    2 东北衰落原因。
    第一,经济体制改制。东北企业大多属国企,重工业。八九十年代,由于改制过速过猛,很多企业还来不及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加之改制中的的种种乱象,或亏损倒闭,或苟延残喘。
    第二,人口减少和流出。寒带低温生育率低,热带生育率高,先天人口繁衍不同。改制导致很多企业亏损,工人无活可干,自然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生活困难,人口生育自然减少。二者共同作用,人口越少,消费越低,市场越凋敝,经济越落后。与东部沿海反差鲜明。
    第三,地缘与地理气候。计划经济下,人口可以约束在当地。而市场经济意味着人口自由流动迁徙。拿第三产业来说,广州能通宵达旦一年四季的吃喝玩乐,创造就业岗位和GDP,吸纳大量就业人口,东北大半年零下十几度到几十度,第三产业压根难以发展,如何吸纳大量就业人口,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人口外流。寒区的生活成本远高于热带亚热带成本:毋庸置疑,大半年的暖气费,保暖建筑,蔬菜粮食成本远高于其他地带。这意味着高工资才能维持寒带生存,否则国家得倒贴福利,人才愿意停留当地,否则有一定经济能必然迁徙走。比如,东北人少分散,电商成本高,很难发展起来;马云注定产生在江浙闽广,不可能产生在东北西藏。前几天新闻“海南厅官与城管”厅官是东北人。有钱东北人都在海南置业,蜗居也不少,就不回东北。

    类似的,美国的阿拉斯加,靠近北极,低温地带,除了石油和军事基地,压根没有工业,没法发展工业,保温厂房的成本足以拖死产品成本,没有一点市场竞争力。阿拉斯加基本上全靠联邦财政补贴,貌似人均收入为本土2-3倍。
    还有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俄罗斯工业基本集中在欧洲部分的中部和南部,北部没有什么工业,原因同前。至于亚洲部分,城市在北纬55度南边,无它北边冷,大半年冰天雪地,不适合人类生存,开发成本过高。

回复1

  • 已注销用户 素质低下禁言 认知水平低下禁言 请自行对号入座
    1,你讲的事实上也是表象,而非实质。为何相对于关内,东北可以相对和平?因为由于东北地处东北亚中心区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无论是日本,还是苏联。都对东北势在必得,都计划把东北变成自己的领土,至少是势力范围。
    对于苏联,得到东北,则可获得俄国人从彼得大帝时代就梦寐以求的不冻港出海口。对于日本来讲,则可获得一个重大的战略前沿,北可攻击苏联。南下则可征服中国。所以,无论是日本,还是苏联,事实上都把东北视为必得的土地,本土的延伸。既然是本土的延伸,那么自然就不能把东北搞乱,不仅不能搞乱,还要建设好。
    为何张作霖可以在东北发展起工业?当然和张大帅本人的才略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事实上老早就把东北视作日本本土的延伸,把东北视作可以随时获得的土地。所以才能投入巨量资源支持张作霖的工业化。支持张作霖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为了征服中国,二则是为了防备苏联。
    九一八以后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人可以在南京搞大屠杀,可以在华北搞无人区。但在东北,九一八以后,立即整肃社会秩序,几乎是举国之力建设东北。将长春建设成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城市,将伪满洲国建设成当时的世界第四大工业国。为何会有如此差别?原因就是东北的战略位置。
    解放后苏联援华为何大部分落在东北?第一,本来东北就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有更多的工业储备,工业人才,放在这里效率更高。为何效率高,上边分析的很清楚,因为东北的战略位置。第二,东北距离苏联很近,这明显也是地缘战略的原因。
    事实上从明成祖迁都北京开始,东北地区就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即正好位于俄国,日本,中国中原地区之间的位置。你中国不好好发展,日俄就要来抢。而由于东北距离北京太近,一旦东北失手,则亡国就在眼前。反过来,假设东北发展好了,则可直接在战略上制衡日俄。所以,发展东北的意义主要不在经济上,而在战略上。

    2,东北衰落的原因我都认同,事实上我之前有一个帖子,和你说的差不多。但东北和阿拉斯加还是有着本质区别。尽管东北地区冬季很冷,但总体来讲,东北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夏天温度非常适宜,更重要的是有大量耕地与水资源。这与阿拉斯加的冻土荒原根本不是一回事。
    为何说东北的振兴在于战略上,而不在经济市场上?除了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的原因。还有一个生态的原因。假设完全按照市场的标准去发展,恐怕北京上海两个城市早就超过一亿人了,可能北京上海的生态环境也就早都爆炸了。事实上目前整个关内地区都存在这个问题,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东北作为目前国内尚存的生态环境良好,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假设国家可以投入资源搞活东北经济,东北地区由人员输出转为流入,时间长了,是不是就可以缓解关内的生态压力?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