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大换血” 文言文比例飙升

  • “过度解读”就是当年古文“微言大义”的流毒。相比董仲舒这些人动辄以几千几万字解读经典中的几个字,现在的试卷要收敛得多。所谓“文章作者都答不出”的主要原因是作者还没死,而古代的“微言大义”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原经典的作者早就死了。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在工具性不强的地方过多强调难度,是本末倒置。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准确的理解使用母语外,还应该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能表述自己逻辑严谨的思想,找到别人叙述中的逻辑漏洞。如果说“学生毕业之后真正需要功力来理解的文言文读不懂”算是问题,那么学生毕业后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缺乏逻辑、不能理解(或者曲解)别人说的话,更是严重的问题。“真正需要功力来理解的文言文读不懂”可以到中文系听古代汉语课,现代汉语出了问题,又该怎么办?别的不说,就在本条链接下,几位力挺增加文言文课时的网友就曲解了我的话,可见现代汉语教育问题之严重。

回复1

  • “微言大义”是今文经学整的幺蛾子,今文经学是汉代的政治学,和语言文学没有多大的关系,同样的古代学术,古文经学和乾嘉学派可不是这个画风。我这里用微言大义意思是现代文文字语句上没有什么障碍,一篇课文读两遍懂个大意顶多鉴赏体验下美感就OK了。但是文言文语句上面本身有障碍,把字词的本义引申义,词类的变化,句式的用法讲清楚需要教师有干货有硬功夫,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更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日常积累,这不是拿着现代文讲义讲一大堆题目能够忽悠得过去的。至于你说的逻辑思维能力什么的,这需要专门的逻辑学课程来解决,语文课重点还是应该在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两个方面,别的东西可以有,但是不能喧宾夺主。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