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及记者本人就“返乡日记”致歉:没有返乡 写作缺乏克制

  • 秀逗的渡渡鸟 不为公知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来来来,既然你扯逻辑,我就帮你顺顺你的逻辑

    那记者写的是【返乡日记】,他写的东西就是写他的家乡,那个东北村子,而且可以对应到具体的某个人。

    你没有证据证明那记者说的那些事,那些明明确确可以对应到具体某个村庄、某个人身上的事,有起码的真实性。

    尽管你没有任何证据,但你还是要帮那记者洗地。你是怎么做的呢。你说:“如儿孙不孝、婆媳矛盾、唯利是图、少年辍学、攀比之风、倾家赌博这些绝对是农村存在的现象。因为我所在的村子周围就有这种现象。”你进一步的推论是:那记者笔下的那个村庄也这样,别人不能断言说记者造谣。


    楼上那位叫奥兰多的网友正是抓住了你的逻辑的荒谬性:你用一个孤立的个案(你所在的村子)去证明一个“普遍的现象”(儿孙不孝……绝对是农村存在的现象)。然后,你用这个“普遍的现象”去证明另一个孤立的个案(记者笔下的村庄)像你所在的村子一样。问题在于,你的“三段论”和你的结论根本不成立,因为你至少违反了三段论的一个规则: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如果你非要说你的这个“三段论”一定成立,那么基于同样的逻辑,“这个世上有肯定存在女人组团约炮,所以,@逃离与沉醉,你家女人也组团约炮”这样荒唐的观点在你看来也就一定为真了。


    你的“复杂思维”正是建立在你的错误逻辑的基础之上。

    当然了,你爱说“未必”,比方说那记者“未必称得上是造谣”。未必是个好词,但像你那样用就是在侮辱笔者笔下的那个村庄,因为你是在毫无根据地恶意揣测它。你这样做的效果当然是负面的。就像我说,“@逃离与沉醉,有人告诉我,你的母亲喜欢约炮,他未必是在造谣”,“@逃离与沉醉,有人告诉我,跟你母亲约炮的人未必少于一个连,他未必是在造谣”,你无法证实或证伪,但你一定会很生气,然后十有八九会愤怒地喷我人身攻击你一样

回复1

  • 第一,要讲逻辑就讲逻辑。如果对于不同意见的人你都喜欢拿你和你母亲约炮来说理,那自然我就也以和你母亲约炮来讲道理,一个连也行,一个师也行,只要你喜欢自己血统复杂。
    第二,这个村子里发生什么事情,都由村里人说。记者自称是多年了解事实所知和电话采访村里人所知,新华社记者所述也是采访村里人所得到的,所以你也无法证实哪一方说的对。
    第三,由“我所在村子发生过儿孙不孝等现象”可以推论出“儿孙不孝……绝对是农村存在的现象”,因为我没有说所有的农村都是这个样子,也没有说某一个农村的人全部都是这个样子。只说农村存在这种现象。
    第四,我说高记者所在村子可能存在儿孙不孝等现象基于以下多个前提,一个是高文不承认自己是捏造了儿孙不孝等等一系列内容,只承认细节做得不够好;一个是有关部门没有明确高文所述内容全是造谣。这些我在其他处回答都提到过。
    第五,我说“未必”,是因为没有证据不轻易下结论。不像你等先扣帽子人身攻击再说。
    第六,我是基于高的文章了解这个村庄的,所以没有兴趣恶意揣测这个村庄。因为一个村里发生过这些事情,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正如我引用知乎某篇回答所述,村里有败类也有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第七,给这个村庄带来的恶劣影响,首先是财经杂志和那些大肆转发推波助澜的媒体,其次是出生于该村庄的高,因为他既写了这篇文章又至今不承认造谣。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