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1 世界还是低估了印度 16万
- 2 首发体验小米YU7 5万
- 3 家委会是干嘛的 3.4万
- 4 促进消费与税制改革 3.8万
- 5 统一之后如何治理台湾 12.2万
- 6 极客湾测评玄戒O1 6.5万
- 7 玄戒是不是“诈欺”? 9.5万
- 8 外甥女在德国生了3孩子 8.8万
- 9 关于银行存取款那点事 11万
- 10 俄美放弃预警机中国机遇 20.5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这些宝藏旅行地火了!风闻“旅行实验室”获奖文章名单新鲜出炉~
五一旅行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虽已渐渐退去,但那些旅途中的美好记忆依旧熠熠生辉。在本次“风闻五一旅行实验室”活动中,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和宝藏地点,让我们领略到了各地......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看不起印度,是危险的误判 评论 421 赞 22
-
2特朗普的这个毒招更加险恶,远超贸易战! 评论 75 赞 5
-
3揭秘台湾家族政治生态:“代际传承+家族联... 评论 71 赞 6
-
4我一直也是这个意见,中国舆论太轻视印度了 评论 64 赞 8
-
5小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评论 60 赞 8
-
6歼-10CE大卖?5·7空战大胜13天后... 评论 45 赞 13
-
7为啥西方列强最后全不行了? 评论 42 赞 52
-
8父慈子孝!驻韩美军开放日“感人一幕” 评论 41 赞 49
这里有必要把撒旦诗篇这个事件简单地说一下。
拉什迪本人是印度移民。他的家庭背景是穆斯林,但他属于那种很西化的知识分子,所以并没有保守穆斯林的那些报复。拉什迪出名是在80年代初,成名作是《午夜的孩子》,讲的是一群在印度独立那一刻出生的孩子,因为正好赶上印度宣布独立的那一瞬间降生(正好是午夜12点钟声响完的那一瞬间)。因此有了各种异于常人的天赋。通过这些人的成长,拉什迪探讨的是印度独立那代人的心路历程。
后来就出了这本《撒旦诗篇》,虽然所有的焦点都聚焦于所谓的“亵渎”绿教这部分,实际上,这不过是全书中一个很短的部分,拉什迪主要还是在探讨印巴移民在英国这个主题。随着二战英帝国的瓦解,很多原来的英属殖民地人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经济),移民来英国,必然遇到各种文化上的冲突和心理上的矛盾。这是英国文学在二战以后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拉什迪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作家,作品中有大量的魔幻主义情节。比如《撒旦诗篇》一开始,讲的是一家载着,两个主角的飞机在伦敦上空因为恐怖袭击爆炸,然后主角就这样落在了伦敦的大街上。拉什迪在一次采访中说,他想用这个方式来反应印度移民初来英国的那种蒙蔽和迷茫。在整本书里,到处都有用这种非现实或超现实的表现方式,来探讨移民在英国的生活。
至于那段争议的焦点:撒旦诗篇,其实只是其中一个主角的一个梦境。在这个片段里,拉什迪借用了在伊斯兰世界里面一个非正统的故事,讲的是先知有一次以为又遇到了神启,写下了一些启示,后来发现他被骗了,所谓的神启,是撒旦假扮天使给他说了,所以他就把那一段启示删掉了。根据学者考证,这个故事曾经反复出现在最早期关于先知的转机作品中,作者放入这些情节的意图,应该是表示先知在获得神启的过程中的“斗争”,以彰显先知面对恶魔的力量。但后来正统的伊斯兰教文献中,这些都被忽视了,因为伊斯兰教是坚信《古兰经》的绝对正确的,如果接受这个叙事,就意味着,借由先知传播的神启,其实有可能被篡改的,那该教的信仰基石就不存在了。
因此当年穆斯林团体反对的就是这个,他们要求把这段删掉,或者,至少加一个说明,说这个只是艺术创作。但是拉什迪一开始还比较头铁,甚至专门上电视节目为自己的情节设置进行辩护。大概意思是,我本来就是一个写小说的。小说就是关于虚构与梦幻,和梦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这段情节,是小说中的梦境,那就更是梦中梦了。我何德何能就用这个虚幻上的虚幻,来撬动一千年的信仰基石呢?
而且他还指出一个很多保守穆斯林刻意回避的问题:为什么你们都认为先知是神一样的,不会犯错的?先知本人就反复强调他只是一个凡人,不是像耶稣那样是神之子(当然,伊斯兰教认为耶稣也只是凡人)。既然是凡人,那么就有凡人的弱点,就会犯错。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我塑造一个会犯错,但是也会意识到自己错误,并改正的先知形象,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可惜,拉什迪作为一个文人,只能做批判的武器,搞不了武器的批判,转折点就是91年,《撒旦诗篇》的日语版作家本人刺杀。这件事给他震动很大,后面他就被英国政府保护起来了,他也再没有发表过关于这部小说的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