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拆一流?为什么不允许有本事考进去的孩子得到好师资?

  • 遁去一调命运即不闲言 键政已无聊真不语玩就玩真不玩当日子人赚钱
    你对我说的理解有的误解
    1我没有认为老师资质无差异,而是说影响一个学校学生整体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资质差异,咱们没必要空对空各说各话,看实际发生的事,我这城市这省份教育界无意中折腾出的许多事,妥妥说明学生的资质才是决定性,老师的资质差异在生源差异面前是无关紧要的。(具体你可以翻我以前其他发帖,太长不写在这了)
    2另外我也说了,以我这的老师情况,老师早就是标准化科班出身,大量老师甚至都是同一师范大学甚至是同班同学,再甚至就是夫妻,也默默轮岗了十几年了,互相间门清好校坏校的道道,,相信其他地方大部分也是类似的
    3我这还见证所谓私立名初中是怎么逆袭崛起登顶背后的套路,还有公立垃圾校怎么原班人马不变政策改变生源立马爆炸成公立第一校,创造名校的那些老板可才是真懂一所初中成绩崛起的关键是啥,甚至比很多书呆子懂多了,用实际成绩打脸那些名师才有名校,或者这套思路升级版整体资源配置(校长老师)才有名校。

回复1

  • 云湄 茶余奋笔闲策 言笑经纬纵横
    1,这点其实没啥可争的,就是主、客观的问题。生源质量是主观能动,老师和学校质量是客观环境。两种都有影响,好的老师和学校制度可以把普通学生带出一届高水平,同样收一届主观能动特别好的学生也能有亮眼的表现。这两者的能量显然是主观能动的能量更大,但我说的是匹配的问题,不是比较主观客观谁对成绩的影响大。
    2,有资质的学生要匹配激励的环境,这不仅是高中和大学一直执行的智力竞争逻辑,基础教育也不应该跟这个逻辑对立。而你说的是老师能不能决定成绩,这是两件事。
    老师能不能影响成绩,比如师从于敏和师从普通人,老师的影响大不大?同样的,于敏教一个天才学生,和于敏教一个鲁钝学生出的成绩是否有差别。所以资源的匹配本来是普遍合理的。单独拿主观能动,和单独拿客观环境来决定成绩都是狭隘的。匹配才是最优的合理化。

    3,这里说掐尖。这也是个被污名化的智力竞争结果差异。大学就是掐尖,什么分数匹配什么学校都是从头往下成绩排名掐尖。掐尖本无辜。搞竞争不就是要掐尖嘛,不然就抽签平均好了。
    要反对的是消极大于积极影响的掐尖。
    比如,只让私校掐,不让公校掐,这就形成私立垄断竞争力,金钱买私校;
    或者只让一家掐,形成一家垄断,虽然不是用金钱买的,但过于虹吸。这是掐尖尺度要反极端化的问题,而不是成绩竞争排名制度不正当的问题。

    我一直说,考试制度本来是最公平的良性竞争,这个制度本质要坚持。但是作为制度的完善补充,可以商榷的是成绩掐尖尺度。
    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淘汰率,并且成绩梯度掐尖要相对温和,依然是坚持智力竞争考试逻辑,但不能过度虹吸,每个学校相应掐尖比例尽量不要太悬殊。这就不会在学段里执行逻辑冲突甚至禁考反竞争。
    而有分流要求的中考和高考,则该怎么掐就怎么掐,成绩门槛,这就是真正的智力竞争。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