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

  • 袁老的丰功伟绩我们农民出身的最有发言权。看你说的这些姑且不论数据是否正确,你就不像农村种过水稻的,只会引章摘句,信口雌黄。我70后,农村的,小学5年时间年年帮家里插秧,施肥,除草和收割。八十年代尽管施了化肥,可传统水稻平均亩产不过三百来斤。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家开始种杂交水稻,同样的化肥和管理平均亩产五百多斤。从那时开始一直种杂交水稻,这几年平均亩产一千二百斤以上,所以我家现在每年只种四亩水稻,而且只种一季就足够一家六口人吃饱,多数时候还有剩余,而以前要种十一亩才够吃。请问是化肥更重要吗?你好意思端起饭碗吗?每当我端起饭碗我就自然想起袁老。袁老千古,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回复4

  • 这样啊
  • 怕瓦落地 在理想的荒野,丁是丁 卯是卯地死磕到底!
    同感!我重庆人,70后,山里娃,袁老的杂交水稻让我们人均三分田也能吃饱肚子,然后有条件往外面跑,追求更好的人生………袁老永垂不朽!
  • 清绣
    七十年代稻谷的品种还是不算多,产量也不高,当初在我们哪儿比较多的是称作“葫芦头”和“农垦57”比较多,“农垦57”属于那种皮厚、带稻子恾,高产、耐虫害、出米率低,而“葫芦头”产量没有它高,但出米率高 ,对病虫害的抵御也较高。到了78年包产到户后,该稻谷成为广泛推广的一类,后经过一次次改良,至今亩产千斤都是小意思。不知道是不是他老人家的杰作。
  • 我也70后的,江西人,小时候家里种的是双季稻,我记得晚稻亩产应该有600~800斤,晚稻应该还要高一点。你说的亩产300斤,我不知道是不是地方水土的缘故,我们那绝不可能,不然我们一家只有三亩田的样子,一年下来还要卖一些粮食,那不得饿死,我们那时已经能够吃饱饭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