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研制62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

回复2

  • 我把意义和实在性再解读一下,免得你再作一些无意义的纠缠:
    实在性,又叫客观实在性,在唯物主义看来,意思是,无论意识(人)存在不存在,就有个什么东西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在谁决定谁的议题才具备意义,就指这个。这个争论不能泛化,比如,哪个存在的东西以什么形式样式状态存在,跟唯物论和唯心论无关。
    意义就是人在这个世界,对客观世界,以及受限于人自身客观的局限性,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被客观世界给与人以及人自身特质限制下的认识结果,我们不能把这个结果就认为,脱离人的世界还是如此的图景。明白吗?
    也就是扩展而言,我们观察的世界的图景,不仅仅是世界本身的样貌,还是人根据自身的特质(感官、意识,)对客观世界给与人的材料接收加工的结果。(这个范畴,已经脱离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争议的议题了。这更多算认识论的范畴)
    比如盲人摸象的典故,有盲人说大象是柱子,有人说大象是绳子,有明眼人说他们说的都片面。他们谁的认识是错的?根本没有错对。认识结果不仅仅被大象的客观实在决定,也被认识主体(盲人、或明眼人)的特质决定。从这个思想实验,我们再扩展一步问,难道哪个明眼人才是最终能穷尽所有视角,完整观察到大象的吗?
    答案一定是“不”
    一定有比哪个明眼人“看”的更多的视角。比如红外线的视角,热成像的视角,声波的视角......
    那么明眼人认为盲人对大象摸的结果片面,就意味自身的认识结果不片面吗?
    事物又是粒子又是波,看似矛盾,但是这个矛盾跟盲人和明眼人看大象的结果差异有本质区别吗?
    或者再问,如何让大家都接受盲人和明眼人,以及未来更全面视角的认识结果都被接受?
    ——换脑子!
    矛盾不是事物本身具备的,而是(人观察世界)中显现出矛盾。
    我们的认识手段,认识方法,认识逻辑,构建出我们认识的前提。这个前提是我们认识发生前具备的不自觉影响自身认识结果的前置条件。
    就如人的三观不同,同一件事情,得解读不一样。三观就是一种认识的前提。
    同样的我们既有的认识前提也是一种被‘规范’的结果。
    观察现象的矛盾,往往意味这个前提需要被改变。
    (这一切的一切,跟哪个唯物论唯心论,有一根毛钱关系吗?)
  • 意义是人的意义。不存在人,有意义这个东西吗?
    人在世界中认识世界,世界才对人才产生意义。
    所以没有人的世界对人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扩展一步讲,人如果没有眼睛,现在对人有意义的光,对人还有意义吗?
    你连意义的含义与实在性两个概念都分不清,跟我硬拗啥?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