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数据说】二战军队死亡及其影响分析

  •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我说的很明确的了“在一个可期待的时间段内阻断美国向太平洋投送兵力的可能”。
    换言之,就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内的战略主动性。
    打个比方,就像二战后期,盟军实力明显强于德军,但仍要通过战略欺骗来获取诺曼底登陆的胜利,以便把陆军投放到西欧。那时盟军是比德国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强,但打不赢诺曼底登陆,照样没法彻底改变战局。
    如果日军掌握了珊瑚海战役和中途岛战役的胜利,美军在一段时间内(半年到一年左右)控制了西南太平洋(以及保留登陆澳洲的可能),就有可能在整个二战战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你说的日本问题在国内,这就像人出生就肯定会死一样,正确但没啥意义。

回复1

  • 你是说笑话吗?
    诺曼底登陆是战术性的;你提及的都是战略性的了。明确的说吧,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失败五次乃至十次都不可能改变战略格局;同样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胜利十次都无法改变劣势。
    另外,你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白战争是如何进行;打仗需要什么;以及日本的问题所在。

    日本本就是资源贫瘠的小国,极度贫穷。日本盛产白银,在被开边后,白银大量外流引发物价上涨导致民怨沸腾,动摇幕府的统治,从而引发明治维新。日本民治维新后,国力迅速上升,同时引发生育潮,大量日本人外流至南洋、拉美。日本的国力虽然上升,但整体生产力并未得到大幅提升;日本技术落后,钢铁、矿山等等重工业全面亏损,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主要依靠血汗工厂创汇出口,然后补贴为生。因此,日本民间极苦。
    在甲午战争,半工业化的日本战胜了农业国清朝,获得了巨额战争赔款,日本上下吃了个饱,内部矛盾缓解。稍后的日俄战争,日本虽然战胜,但是付出了巨额军费且未获得任何军费赔偿,日本内部矛盾骤然激化。稍后,一战日本又吃个饱,内部矛盾缓和。也就是说,日本自民治维新后,实际上一直是个火山口。
    待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开始夺回世界市场,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之后,关东大地震,几乎半个东京全毁,日本损失无数。再加上之前提到了民治维新时生育潮引发的人口爆炸。三者重叠,日本国内矛盾全面激化,日本高层实际已经失去了控制政局的能力。
    国内矛盾激化,无外乎“内爆”、“外侵”两种解决方式。内爆,爆发革命内战,人口减半,可减缓矛盾;外侵,对外掠夺,弥补不足,减缓矛盾(或者对外战争失败,人口损失过半,也可缓解矛盾)。
    没有既得利益者愿意被革命,而日本当时周边极弱,因此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外侵”转移矛盾。但问题是外侵必须得掠夺(或者外侵失败损失大量的人口)才能够缓和矛盾。日本侵华,军费耗费无数;但当时的中国却太穷,日本能掠夺的财富很少,远不够弥补战争开支。搞开发得要钱,日本国内已经极苦,哪里来的钱在中国大规模开发?
    于是日本越打越穷、越打越弱,受国内矛盾制约,又不能退出中国摆脱负担,只能一直耗着。但美国收紧对日出口时,日本就陷入绝境了!后撤,国内矛盾会全面爆发;不撤,没有了美国出口的物质根本无法再持续战争。就这样,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开始最后疯狂。日本妄图重创美国海军后,在获得东南亚的石油(荷属印度支那的石油工厂)、橡胶等战略物质进入相持阶段,在让美国觉得打仗不划算在和谈。这根本不可能赌赢的。
    你了解了日本当时的国内形势后,你还认为日本有配合德国,有登陆澳大利亚,有入侵印度的可能吗?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