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演技不好,但我还是认为这版鹿鼎记最好,有人同意吗?

  • 然而小说处处都在明示,比如明写陈近南看不起韦小宝是个太监,就不愿意把高深武学传他,当然教他的粗浅武学韦小宝也没学。在青木堂里也是安排好了所有人职权,明示韦小宝就是个间谍,不用把他当堂主。
    陈近南是这个小说最伟光正的人物,尚且如此,可以说金庸写这本书时就是为了写一个悲剧,明面上什么都有,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就像给韦小宝安排那么多老婆,实际原因就是给韦小宝一个风光的表象,在清朝那个时代没有三妻四妾是算不上风光的,你可以看到全书都在物化那几个老婆。
    金庸写这本书明显是对标红楼梦的,虽然没达到红楼的标准,但是意境的确到了,而且今人的关注点也都一样。
    红楼梦写的是兴衰,今人关注的是贾林还是贾薛,鹿鼎记写的是兴衰,今人看的是韦小宝的艳遇。

回复5

  • 你的书白读了,或者为了强化你的说法,强制曲解了小说情节。
  • 你说看傻掉了吧,现如今有哪个作品和原著一模一样,就是新闻联播吗还有剪辑。
  • 金庸所有的作品都看了五遍以上,鹿鼎记笑傲江湖更是不时拿出来翻两遍,所以作者说【明写陈近南看不起韦小宝是个太监,就不愿意把高深武学传他,当然教他的粗浅武学韦小宝也没学。在青木堂里也是安排好了所有人职权,明示韦小宝就是个间谍,不用把他当堂主】纯粹是没过原著或者说没仔细看原著,原著里陈江南第一时间就知道这个“太监”的来历,根本不存在什么看不起是个太监的事,而且根据原著,韦小宝这个堂主的得来,一是群雄囿于誓言,二是青木堂分歧太大,干脆弄个第三方暂时弥合;第三也是看中了韦小宝的皇宫中的身份便利,总之是多重因素。
    再说一下关于鹿鼎记的解读,和之前金庸的许多作品写人不同,个人认为鹿鼎记这部作品其实是“写事写史”多于写人,当然,“事与史”怎么解读,完全是金庸个人的认识,不做讨论,金庸在后记里说的很清楚【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主角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反。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在这方面,剥夺了某些读者的若干乐趣,我感到抱歉。  但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都可以写。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
    如果说【鹿鼎记的思想内涵是表现充实而孤独的人】,这个说法不能说是错,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从金庸的经历,作品的成书背景来看,鹿鼎记主要写的是什么?
    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妓院小厮,靠着溜须拍马,撒谎成性,周旋于各方大势力,化险为夷,否极泰来。不仅各方武功高强的江湖大豪拿他毫无办法,而且各种美女也被收入囊中,简直人生大赢家……
    说下金庸的经历,金庸自述,曾于50年代求取外交部职务,被婉拒。而鹿鼎记成书于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之后,如果说天龙八部里面星宿派对老怪丁春秋的拍马描写只是浅尝辄止,那么笑傲江湖里日月神教也好,五岳并派也好,干脆就是贯穿全书了,同期大陆什么状况?
    所以说,从金庸的角度,鹿鼎记本意绝非描写【孤独的人】,而是他嘲讽性质的【鹿鼎】二字。
    并且,以他老派江南世家子弟的身份来讲,对韦小宝这种人,恐怕也是非常鄙夷的。就算写成了什么孤独的人,也只是经验老道,笔法所致而已,绝非作家有意。
    当然,对比另一个真正满身书生意气的武侠作者梁羽生来说,纵观金庸一生,可谓圆滑。
    吃鸡蛋不必管母鸡什么样,看小说也只管享受书中乐趣便好,无需理会太多。但很多时候,了解作者及背景,也会别有一番乐趣。
  • 已注销用户 知之为知之,不知就要学
    我想起了那句经典的对话, 
    有人问一个作者, 他被选入高考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那个作者说: 答案还没出来, 我也不知道。 

    你解读这么多,金庸知道吗? 
  • 归根到底,金庸写了一辈子伟光正,最后他亲自把那些大侠的面具给扯下来也算是给自己的写作生涯一个定论了。至于对标红楼梦,我看有点过誉了或者太看得起他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