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 陈寅恪悼汪精卫诗
    汪精卫1944年11月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同年12月陈寅恪得知汪精卫已死的消息后,立刻撰写了一首七律,表达了他的哀思:

     七律《阜昌》《题双照楼诗集》①

      甲申冬作时卧成都存仁医院

    阜昌②天子颇能诗,

    集选中州③未肯遗。

    阮瑀多才原不忝,

    褚渊迟死更堪悲。

    千秋读史心难问,

    一局收枰胜属谁。

    世变无穷东海涸,

    冤禽公案总传疑。

    注①:原诗名:题双照楼诗集,2001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时候改成了目前的首二字。

    注②:“刘豫为齐帝年号。”

    注③:“元遗山选《中州集》,列入齐曹王刘豫诗。按豫曾为进士。”

    三联书店为什么改名字呢?因为《双照楼诗集》是汪精卫生前就出版的诗集。三联既想为婊子列牌坊,又害怕社会风评,玩弄这种雕虫小技, 愚弄大众。

    汪氏盖棺论定,陈企图从历史的角度评价汪的一生:一方面以降金的齐皇帝刘豫和助萧道成代宋的褚渊比之,一方面针对当时传闻蒋汪二人一战一和是在演“双簧”,感慨兴亡成败,汪的汉奸公案存疑。

    对于政治遗产以外,他还对汪的诗才高度推许:元好问选《中州集》收了刘豫的七绝七首(卷九),都楚楚有风致,称许汪氏可跻于一代诗人之林,惺惺相惜之情,虽然有几十年的尘封,依旧扑面而来。

    会不会我搞错了呢?

    不会,这首诗寄的人是龙榆生,汪精卫的家庭教师,担任多个汪伪政权的要职, 1946年被国民政府判处12年有期徒刑,原信解放后被人找到。陈在这个时候,还和汉奸有诗歌唱和。

    陈氏对于投降媾和,是不是一时的悲观呢?恐怕不是。

    还是他的朋友吴宓日记,7月21日:

    惟寅恪仍持前论,一力主和。谓“战则亡国,和可偏安,徐图恢复。

    从七七事变开始,到抗战已经渐入佳境,胜利指日可待之时,我们从未见到陈对抗日将士的激励和期许, 对抗日军民牺牲的赞叹,但却清晰可见他对汉奸惺惺相惜, 对和日寇媾和情有独钟。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