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莹这条推特下,日本网友纷纷飙起蹩脚中文…

  • 5v
    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已注意到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不象拼音文字那样看着文字可以拼读出来的问题(也就是汉字如何书面标注读音的问题)。如果你读过一些史料,比如《汉书》,就会发现在《汉书》的注释中(《汉书》注释有很多版本,最有名的是隋唐时代颜师古的《汉书注》,现在发行的《汉书》通常会把他的——以及其他人的——注释也放进去),有很多关于某字在文中如何读音的内容(倒不一定是生僻字,很多是我们熟悉的汉字,要么多音,要么特意强调这个字在那段文字中的读音)。
    比如:“师古曰:復,因也,音扶目反。”(《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
    说实话,我不是搞语言文字发展史研究的,汉字的注音系统究竟是如何从类似上例那样到后来的“汉语拼音”发展演化的,我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我们的文字注音系统起步很早是没有问题的。它在过去的名字可能不叫做“汉语拼音”,但是实际功能就是这个。
    至于拉丁字母化的汉语拼音,那的确是20世纪初的产物,原因和目的也很明显——除了规范化汉字语音拼读系统,与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接轨交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