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堕落,从贬低文科开始

  • 我们不是在讨论文科教育么?自己“多写多练”就够了?
    《大都会》和《新中国未来记》的诞生背景存在相似之处:大动荡之后的新时期,既有的社会秩序和环境被打破,人们在面对陌生的新生活的同时开始想象未来的世界。而且科幻作品从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涌现,但真正在哪些时代和地区更为流行影响力更大你可以了解一下。
    至于中国科幻为什么之前式微?这个问题倒是建议你了解下,如果你确实对科幻感兴趣的话。

回复1

  • 自己多写多练当然可以,因为这就是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教育实际上还没有这个来的直接,因为那属于间接经验,而非直接经验。就算是自然科学,整天只理论而不去做实验(或者去接受实验派同行的实验结果)也是空中楼阁。文学和绘画、演奏、演唱一样,即使是上课,老师在告诉你知识的同时说的最多的大概就是让你多练、多看、多做。这个我认为我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以前就上过剧本创作课(这是我的专业课而非通识课)。一个学期的课里面大概有一半的时间是告诉你基本的规则的原理,讲解案例,而另一半的时间就是让你去动笔写。期末考核除了考试以外,还有一份剧本大作业,和考试分数各占50%计入期末成绩。
    或者简单点说,第一个当上大学教授的人肯定没有教授教过他,而他的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只能是靠自己。
    顺便,我发现我们讨论的东西有点跑偏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回到原来的话题上,即科幻文学到底是由文学主导还是由科学主导。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中国科幻史上曾经有过一次讨论,就是科幻文学到底该姓“科”还是姓“文”。前者主张科幻文学应该有科普意义和价值,不应该有超越实际的内容,这一派的支持者主要是科研和科普工作者。而后者主张科幻文学中的科学部分应该是为剧情等艺术元素提供背景,这一派的支持者主要是文艺工作者。最终的结果呢?是某些科普工作者看不惯科幻作品,别有用心的把科幻文学姓“文”还是姓“科”的讨论提升到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并对科幻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进行打击,最后直接导致中国科幻文学陷入了十年寒冬。对于这段历史我不做过多评价,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科学家。但至少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单纯的讲究科学性是不利于科幻发展的。
    而至于科幻文学到底应该姓“文”还是姓“科”?显然是前者,看看《流浪地球》就知道了。行星发动机实际上推不走地球,点燃木星实际上也救不了地球,那是否就意味着《流浪地球》就是不及格的作品呢?然而事实上是,《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观众的认可已经证明了这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在科幻作品中,艺术性和科学性是相互妥协的,单有艺术性不科幻,顶多是所谓的“太空歌剧”或者“科学奇幻”。而单有科学性,那只能是一篇论文而非作品。所以我说“科幻文学是理性与感性,科学和文学高度结合的产物”有任何问题吗?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没有别的,单纯的文艺工作者写不了科幻,因为他需要理科知识和理性思维训练。单纯的科学工作者也写不了科幻,因为他需要文笔的训练和感性思维的培养。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