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1 中国军工现在想低调都难 21.4万
- 2 中美关系的安克雷奇时刻 13.3万
- 3 女生70万英国留学一年 7.9万
- 4 印大规模对巴反击 26.6万
- 5 我们的字体,问题很大? 18.9万
- 6 印巴空战 13.1万
- 7 印度凭啥自称民主国家” 9.9万
- 8 “只需要远距离吊打” 6.8万
- 9 巴基斯坦公布空战详情 32.2万
- 10 评印巴空战 15.9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书香跨界,探索多元——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推荐书单公布啦~
在喧嚣世界中,读书是一次悄然的返航,是心灵栖居的灯火。风闻社区与万千读者共赴文字之约,于百余本热荐中,凝练出12部年度之选,构成2025年度图书推荐。春深四月,世界读书日,......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法国6月航展这回真摊上大事!中国派啥过去... 评论 167 赞 22
-
234岁女生花70万去英国留学一年,这波操... 评论 128 赞 8
-
3美国也有就业压力,但是他们的就业压力,跟... 评论 106 赞 6
-
4嫁到西班牙后悔了:西班牙很多人很穷 评论 87 赞 18
-
5游客坐国泰航空用英语求助,空乘3次回应N... 评论 76 赞 4
-
6女子为取已故父亲存款起诉奶奶,这种事情你... 评论 73 赞 1
-
8此次会谈,可以看作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安克雷... 评论 63 赞 50
“吴建民车祸”引起的夸张式网民撕裂
导读:“吴建民车祸”引起的夸张式网民撕裂 大约在两个月前,我写了一篇文章《笑看胡吴之间的“嘴唇之咬》,文中表达了我对胡锡进和吴建民争论的性质定位,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吴建民外交理念的看法。非常令人意外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普通的外交立场之争突变为左右利益之争,实在是有些不妥。 我个人的看法依然基本不变,吴建民先生是一位有成就的外交官,他的思想基础是一厢情愿的这种机械的和平外交思想表面看是理性且有大局观,但是,它在外交实践中并不能持久性维护国家利益,在很多情况下,“绝对和平主义”大致
近期热点 换一换
“吴建民车祸”引起的夸张式网民撕裂
大约在两个月前,我写了一篇文章《笑看胡吴之间的“嘴唇之咬》,文中表达了我对胡锡进和吴建民争论的性质定位,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吴建民外交理念的看法。非常令人意外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普通的外交立场之争突变为左右利益之争,实在是有些不妥。
到底该如何定位吴建民的外交理念?
我个人的看法依然基本不变,吴建民先生是一位有成就的外交官,他的思想基础是一厢情愿的“绝对和平主义”——为了和平,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这种机械的和平外交思想表面看是理性且有大局观,但是,它在外交实践中并不能持久性维护国家利益,在很多情况下,“绝对和平主义”大致等同于“投降主义”,给国家利益和国民情绪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外交成就。
资性媒体和亲西方文人为何要夸张地炒作“吴建民外交思想”?
实事求是地讲,吴建民先生曾经当过重要的外交官员,也曾担任过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突然离去值得在一定范围内纪念和哀悼。但是,媒体如此夸张地炒作吴建民思想就有点借机渲泻之嫌,即表达对现行外交政策的极度不满,从另一个角度看,某些人的核心出发点是发泄自己对内部政策的不满。
吴建民先生当过外交官员,但算不上最重要的外交角色,他的所谓思想和立场并不影响中国外交的大局,他从来都不是决定中国外交政策的决定性人物,他顶多只是在坚定不移地固守“韬光养晦”的小平外交原则,这并不是他的思想。
他担任外交学院院长也并不意味着能影响到其学员的外交理念,在当今中国,没有一位校长能象民国时代那样深刻影响到自己学生的思想,学生已经只把学校当作一个知识交流场所,而不是当作终身固守的修道院。
吴建民只是一个退休网红,它靠出洋相赚红包,无须过度炒作他的人生!
吴建民外交理念的极端之处在哪里?
其一、迂腐地坚守“韬光养晦”。小平提出这个理念在当时是合适的,但并不意味着永远要坚守这个理念,因时、因地、因势而变是万能的外交理念,它国在变,你迂腐坚守,外交上的失分会反过来影响到国民情绪和国家形象,进而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凝聚力。
其二、坚守“捍卫主权永远拒绝战争”的歪理。远离战争在古今中外都是多数人的追求,解决争端主要依造和平谈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古以来,解决主权争端的最后解决方式多数没有离开战争手段,你盲目顽固地坚守拒绝战争,必定贻误战机和丧失战争主动权。张伯伦是很想得到和平的,然而,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
其三、用极端思维给异见者扣帽子。媒体炒作吴建民很伟大,其中一个重要立足点是吴的理性开放。然而,吴建民先生并不真正理性,谁反对他的投降主义观点,他就把谁定位为“反对改革开放”。这是很吓人的大帽子,“改革开放”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是中央认定不能妄议的,在吴建民的嘴里,谁的态度强硬点,谁就被定性为反改革开放,这不等于在说中国鹰派是想毁灭改革开放的成就吗?这不等于在说鹰派在对抗党中央吗?
避免争论,我们该用如何理性的思维来检验外交立场的正确性?
我觉得检验一个大国外交政策的正确与否不是很难,也无须用太多高深理论,旧时兵书里有一句最常见的话就很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我认为中国外交的软硬拿捏就用一个标准:其它大国怎么搞外交,咱们中国也应该因应出手。中国不能与小国做简单对比,中国看齐的应是大国博弈,如果大国都在欺负中国,你仍然“韬光养晦”,那就是装孙子,人家还会要不停地继续打你耳光,敌人在你家院子里筑窝,你仍然幻想跟他和平共处,怎么处?
外交原则很多,但是,千变万变一理不变——国家利益。如果国家利益不停地受损,你仍然固步自封坚守陈旧理念,那真不是理性,那是投降,那是无血性,那是苟且偷安。
不应该将吴建民定位为卖国贼和汉奸。
有很多人因不满吴建民的外交理念进而把他定位为卖国贼和汉奸,这也是不恰当的,吴建民虽然有很多观点过分亲美、亲日和亲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具有卖国的能力,也并不表明他在充当汉奸。卖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卖的,吴建民只能部分影响外交政策,不具有外交决策权,他卖不了国,至少无法出卖国家重大利益。同样的道理,吴建民当汉奸也不大可能,硬要说他是汉奸,最多也只能说他拥有某种内在基因,并没有任何人掌握他充当汉奸的事实。所以,综合来讲,我反对把“卖国贼”和“汉奸”的帽子戴在吴建民先生头上。
有关“吴建民车祸”的个人看法:
尽管我不认同吴建民先生的许多观点,但我仍然认为中国需要类似他的外交工作者,对与错可以辩论,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需要不同立场的相互制衡。
吴建民先生突遇车祸是一个悲剧,本人对他的突然离世表示哀悼,吴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