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的“三国杀”

  • 连历史研究中孤证不立的基本原则都不清楚,还在那儿咬定卫宏的说法,而卫宏本人的著作评价历来不乏捕风捉影之评,更是已经基本失传,现存的不过是后人辑录其中的一点残本,为啥史记不失传,为啥汉书不失传,为啥那么多书不失传,不正说明他的东西当时就没人看,自然也就没留存么?既然他是根据汉代档案写的,连档案都有记录了,难道汉武帝看不到?那么怎么解释他说的司马迁受刑前极言汉武帝及其先祖种种坏话,受刑后汉武帝还要把皇帝身边最亲信的官位中书令给司马迁?
    为啥汉书中提到司马迁的罪名时明确说“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只字不提什么坐举李陵的事儿?为啥其他史书上都没有坐举的事儿?其实史学界普遍不认同这个坐举,也有学者认为说这里的坐举只是坐而论道赞誉而不是举荐的意思,尤其是在坐举李陵这句话之后还说司马迁“后坐举李陵,有怨言,下狱死。”,这个更是早就被证明是谣言,拿着这样的鸡毛当令箭来谈历史,你是来搞笑的么?

回复3

  • 不讨论了。推荐你看看郭沫若先生写的«司马迁之死»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王修经教授写的«司马迁结局论证»。无论主观怎么诋毁汉武帝刑司马迁的动机,都否定不了汉武帝在依法办事。
    另外«西京杂记»有和«旧仪注»类似的说法。不过«西京杂记»是一本段子集和故事会,不算史料。算是旁证。
  • 也不跟你讨论了。关于李陵事件,可以看看郭沫若先生写的论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以及«司马迁结局论证»。还有在补充一个«西京杂记»有和«旧仪注»
  • 对不起。汉书和史记才是孤证。李陵事件,«汉书»的前身是班固老爹班彪写的«史记后传»,西汉到武帝时期汉书基本上是抄史记。但司马迁举荐李陵,«汉官»,«汉官仪» «汉旧仪»«汉官礼仪故事»都是可以相互印证的。比如«故事»,"故太史举李氏"。
    除了史记,«汉书»«汉旧仪»直接说明司马迁被刑的原因,其他都没有记载。但是司马迁举荐李陵只要有关汉朝官制书籍都有记载。两汉记载的官员大到宰相小到郞官的举荐人都能查到。
    司马迁举荐李陵,李陵投降,汉武帝依照汉«朝律»下司马迁蚕室,就是李陵事件的全部。史记和汉书的说法全部是脑补的诛心之言。汉武帝怎么想,都不能否认汉武帝的做法没有超出西汉的法律。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