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冷清的农村

本想在一个喜庆的节日回家,怎奈就地过年的思乡之情日渐浓郁,便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假期赶回家,探望久别的双亲。短短三天,却对家乡变化久久不能忘怀。

冷清的农村

原来热闹的大街,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偶尔出入的人们,也多是老人小孩。原来的村中的小学,也因学生不够,与相邻村子学校合并,有限的资源得到了集中,但这增加了家长接送的成本,学生们也早早地被迫住校,开始住宿生活。

细细想来,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新生人口减少,尽管农村中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如城市,但效果依旧明显,八零后中多子女家庭,九零后较多的二孩,独生子女家庭,九五后基本以独生子女为多,此后基本是独生子女。小学入学时,一个年级分两个班,每个班有约五、六十个学生,还有一些因月份不够,坚决不让入学的孩子。如今,周边几个村子才勉强凑够原来的学生数量。人口的变化,可见一斑。

其次,现有人口的外流。人口外流又有几种原因。其一,升学。“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都会面临的现实压力,尽管农村学子上好大学的比例相对下降,但总体上大学比例逐渐上升,大学入学率的提高导致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同时农村中较少的工作机会,让他们的离开从暂时变为永久。其二,婚恋压力。在农村男多女少的情景下,在县城中买房定居成为显示家庭实力的重要手段,也让仅有的未离开农村的人口选择退而求其次,离开村子,去县城。其三,县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国内的资源流向呈现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农村向县城聚集的态势。以笔者老家为例,汽车配件业发达,许多厂家在县城及附近设厂,设店,许多留下的年轻人选择在县城买房开网店卖配件,或从事汽配加工。其四,“以地留人”失效。农村中的宅基地、承包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村的“三块地”。目前,村民自己直接做主的是宅基地、承包地,基本承担着衣食住行的所有。随着种地不如打工的现实困境,以及“三块地”改革朝向越来越有利于农民,越来越多年轻人以及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开始放下顾虑外出打工。

没有了年轻人、甚至老年人也选择离开的农村,将来是怎么样的呢,如何使乡村振兴在这落地,这不仅困扰着笔者,也是现在许多基层干部面临的重大课题。希望后面能有机会为破解这个难题贡献一点力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