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匆匆那些年

500

500

央视旧址彩电中心

《新闻联播》把美国发生的新闻放在了头条;王菲和那英的《相约九八》,差点儿上不了春晚;与广播和报纸相比,电视处于完全的弱势……

这些事是不是觉得有点儿新鲜?如果不是手里杨伟光这本口述实录,我也没有想过央视还曾经走过这样的阶段。

杨伟光是谁?

他在央视工作14年,从副台长到台长,逐步推动电视改革。在他的力主之下,央视在新闻节目方面推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实话实说》,综艺节目方面推出《综艺大观》、《曲苑杂坛》和《正大综艺》。在他的人才引进制度松绑之下,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等按此前标准无法走上荧屏的主持人,开始对着镜头说话。新闻直播开始成为常态,广告竞标变成现实。

500

《综艺大观》中后期的倪萍

杨伟光在央视工作的时间,是1985年到1999年。这也是我看电视最多的阶段。自从我家1986年买了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我就成为电视儿童,从那时到高中毕业,电视几乎成为我当年最大的乐趣。通过那一小扇窗口,小镇少年仿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当时我最爱看的是文艺节目,《综艺大观》、《曲苑杂坛》、《正大综艺》几乎期期不落。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倪萍当年的主持风格已经有些不可接受,可是在当年,倪萍绝对是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就像冯巩在一段小品里说的,“挺没劲的事儿搁她嘴里说出来,怎么就那么感人。”

《综艺大观》1990年创办,最早的主持人是王刚,后来倪萍开始展露头角,很快赢得万千观众。在那个时候,很多观众还分不清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区别。杨伟光提出栏目要主持人化,这一点在倪萍和《综艺大观》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倪萍就是和《综艺大观》连在一起的。

也是由于出色的表现,倪萍34岁就被破格晋升高级职称。当时台里有人反对,认为提拔太快。杨伟光说,在这个岗位上倪萍的作用无人可以取代,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名额给她?

书中杨伟光对春晚着墨不多,对1998年春晚描述得还比较详细。当年他感觉到春晚舞台不够大,临近直播90天提出要搭建全新的演播大厅,结果85天之后1号演播大厅建了起来。直到目前央视有了新址,但春晚直播还是在这个1号大厅。

500

王菲那英2018年再度携手演唱

那年春晚最为流行的歌曲无疑是《相约九八》,但这首歌差点儿就无缘出现在春晚。歌曲审查后的当天晚上,那英给杨伟光打来电话,问为什么要把这个节目拿下,对此杨伟光并不知情。

他一经了解才知道,原来过去央视办一场晚会请王菲来,想让她改一下歌词但是王菲不改,然后就不唱了,这次拿下节目是为惩罚她。杨伟光马上找来春晚负责人说:这样不行啊,演员不想改歌词那是她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她。可以不用她,但怎么能惩罚人家呢?作为大台,我们要有大台的风度。

500

邢质斌播报早期《新闻联播》

其实杨伟光当初被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去央视,属于临危受命。按他所说,当时央视根本没有办法和广播、报纸相比,几乎处于绝对的劣势。加上1985年春晚兵败,每天收到几麻袋的批评信,连《新闻联播》都要专门向全国人民道歉,领导派他前去,就是要推动电视的改革。

《新闻联播》也在他的改革范围之内。这个雷打不动的老牌节目1978年开播,由于其权威性,变化也只能悄无声息。杨伟光到央视之后发现,《新闻联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起码新闻不够新,感染力也不够。

在他看来,《新闻联播》所有的改革动作中,最让人振奋的一次,是1986年将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新闻放在了头条。

先国内再国外,这种编排顺序已经延续很多年,当年1月29日事件发生后,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放在头条。在很多人反对的声音中,杨伟光尽管心中有顾虑,最终还是决定这样做,并最终获得成功,赢得赞誉。

这是1986年发生在《新闻联播》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美国新闻再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头条,就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我找到当天的《新闻联播》视频看了看,发现事件本身并非头条新闻,首先出现的是我国领导人致电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关切,随后才是事件的视频新闻。


500

《东方时空》片头

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还包括推出《东方时空》。1993年5月1日早7点,《东方时空》开播。在那之前,7点是很少有人打开电视的,但从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养成了早晨边洗漱吃饭边看听新闻的习惯。

在节目策划时,栏目名字并非《东方时空》,而是叫《新太阳60分》,寓意每天都是新的。杨伟光最开始感觉很有意思,但仔细思考之后认为不妥。他对负责人说,“新太阳”容易让人误会,难道还有老太阳吗?

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名字,坚持要用,杨伟光最后下定论:你们不要坚持了,谁都知道过去把毛主席比成太阳,你来个新太阳是什么意思?当然你们不一定这么想,但是有的人会这么想,这不是一种否定吗?你们何必找这个麻烦?

而后,栏目才正式命名为《东方时空》。随后其中几个小栏目也就改了名字,“太阳之子”改成“东方之子”,“太阳家庭热线”改成“生活空间”,“新太阳金曲榜”改成“东方时空金曲榜”,“太阳扫描”变成“焦点时刻”。

关于太阳之子这个名字,崔永元曾经提到过。他很早就参与了栏目策划,他当时调侃说,“太阳之子”这名字不错,要是报道负面人物,就可以叫“太阳黑子”。

《东方时空》改变了新闻节目主持人说话的语态,一大批并非传统意义上俊男靓女的主持人脱颖而出。

按杨伟光所说,进入央视之前,白岩松在《中国广播报》由于年轻气盛经常因为工作闹别扭,一到央视就大放异彩;水均益是新华社国际部的编辑,领导认为这个人能力一般,正要派他去一家下属公司做公关部经理,名片都印好了,被朋友介绍到央视后迅速成为海外采访的主力。

500

邓小平

从1997年走过来的人,应该都看过纪录片《邓小平》,尤其邓小平1997年2月19日去世之后,央视和地方台反复播出这部纪录片。片头出现的那句话很多人应该还记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拍《邓小平》的团队,就是此前拍纪录片《毛泽东》的队伍。1994年准备拍《邓小平》的时候台里的人有疑虑,拍《毛泽东》时毕竟主人公已经去世,难度小一些,而小平同志还健在,行不行呢?

当时邓小平正在上海过春节,杨伟光派人去摸底,小平同志那边的人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不过带回的具体建议是,如果要拍,集数不可以超过《毛泽东》,而且要有一首好主题歌。

于是,创作开始。他们确定了一个拍摄理念,越是大人物,越不能跪着拍。而且比起《毛泽东》,《邓小平》更注重表现人物作为一个普通人充满人性魅力的一面,比如他曾经说,“前几天香港报纸上说我不在了,我很高兴你今天见到了一个活人。”

在杨伟光看来,作为纪录片的主题歌,《春天的故事》歌词和纪录片内容极为吻合,歌曲成了,纪录片也成功了一半。

经过三年的拍摄,1996年底片子出来了。谁来审呢?央视做了40盘录像带分别送给中央领导看,但很长时间都没人表态。杨伟光有点儿着急,给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打电话,问领导们看了没有。曾庆红说,不错。杨伟光建议1997年元旦播出,一周之后曾庆红打来电话说,可以。1997年1月1日,纪录片《邓小平》开播。

按杨伟光所说,纪录片播出期间,病中的邓小平在医院里,“别人扶他起来看,他笑了笑。”

没有想到的是,纪录片播出后不久,2月19日邓小平就去世了。为缅怀这位老人,《邓小平》在各台滚动播放,成为播出次数最多的文献片。

直到写这本书的时候杨伟光还在感叹,如果这部纪录片1997年元旦没有播,以后就很难再播出了,因为要和一系列评价、悼词对口径,必要大改。

书里还提到1997年6月力排众议直播柯受良飞跃黄河,大手笔建影视城斥巨资拍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除了这些大事,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件小事。

有一次内部开会,食堂负责人说食堂已经赚了500万。杨伟光立刻发言:你食堂赚什么钱?这是问题,不是成绩。食堂就是为职工服务,把伙食搞好,不应该赚钱。后来,食堂中午改成自助餐,每人仅负担三块钱,饭菜丰盛随便吃。

500

朱镕基视察央视,右一为杨伟光

《我在央视当台长》一书2017年8月出版,而作者杨伟光并没有看到这本书问世,2014年9月他就去世了。

如今在网络节目的冲击下,电视的吸引力大为渐弱,仿佛又回到杨伟光1985年刚进央视的原点。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电视有过它辉煌的黄金时代,如果没有杨伟光,八九十年代我们的电视荧屏不会那么缤纷夺目。

向这位电视改革者致敬。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