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缺少仪式感?来学学祖先的“祭月”习俗吧!

转眼之间,2018年的中秋小长假三天假期已经过去了一半。明天,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啦,你想好怎么过节了吗?

在度娘上搜索“中秋习俗”,瞬间就弹出很多别致有趣的词语(见下图):

500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先来回顾下祖先的“祭月”习俗,一起找回些许那些在岁月流逝中被洗去的仪式感。

500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的老家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从古至今就有祭月的习俗。所谓祭月,就是对月神的祭祀。虽然在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西游记》中,月亮上住的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嫦娥仙子。但是,老家的乡亲们依然习惯把这位想象中的月中之神唤作“菩萨爹爹”。和中国民间的其他神仙不一样,这位月宫中的“菩萨爹爹”不为功名利禄,专门保佑人间美好与团圆,表达了老百姓最本真最淳朴的美好心愿。

500

(图片来自网络)

八月十五这天,母亲从早晨开始就要忙碌起来了,她要去菜场上挑选最新鲜的菱角、板栗和鲜藕,家里有果树的人家还要去挑选采摘品相最好的果子——我们老家主要种柿子和梨,苹果、桔子、石榴、葡萄等其他家常水果也要去市场上集中采购。下午两三点,大人们还要去地里挖出刚刚长成的花生,用清水洗净外部的泥土之后,还要再过几遍清水,而后方才放在大锅中煮熟。记忆中,八月十五这天晚上煮出来的花生是一年四季中口感最香甜的,除了最合时宜的鲜嫩之外,它还串联起了每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自从七年前外出求学之后,我再未能从各类餐桌的花生中吃出这种味道。

500

(图片来自网络)

中秋节的各类供品中,最不可或缺的主角就是月饼了。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睦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市场上月饼的种类纷繁多样,在区域上有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之分,在馅料上有五仁、莲蓉、蛋黄、牛肉、鲜肉、豆沙等之分,甚至现在市面上还出现了冰激凌月饼,令人眼花缭乱。记忆中最深刻的月饼,是老家镇上一家糕点房现做的薄荷月饼,没有“品牌”和“广告”一说,但是那种老字号的品质却通过儿时的唇齿记忆永远留存于心间。

500

(图片来自网络)

祭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环节。不管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还是已经人高马大的半大小子,都喜欢紧紧地黏在母亲身后,开心而不厌其烦地问东问西。到了晚上7点左右,秋季的乡村在皎洁的月光下就像披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父亲摆出家里吃饭用的大餐桌,用抹布仔细地擦洗干净——这代表着对“月亮爹爹”的尊重。之后,他唤出家里的全部娃娃,“指使”他们拿这递那,也只有在八月十五这天,家里的孩子们争抢着干活。其实,这也算不上干活,毕竟他们是在过节呀!摆放餐盘、认真地马上月饼和水果,再盛出母亲刚刚煮好的花生和板栗,就可以请菩萨爹爹来做客啦!

500

(图片来自网络)

供品的数量和种类依据各家的家庭条件而定,家庭条件稍微好些的会准备十几样,家庭条件稍微差些的准备四样、六样也是过节。但是不管数量多寡,一定要是双数,因为双数寓意大吉大利,也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来年丰收的祈盼。

500

(图片来自网络)

祭月结束之后,孩子们就可以享用菩萨爹爹“吃过”的供品啦。一些豁达的老人家教育哭闹的小孙子和小孙女:不管“孝敬”给菩萨爹爹的东西是四样,还是十八样,菩萨爹爹月光平等地照到每一家。长辈对晚辈的叮嘱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家风也得以传承和发扬。

你的儿时记忆中,又有哪些难忘的“祭月”细节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