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应该滚出高考? ——理想培养目标与现实社会期待的分离

序言:继前几年网上热议的“数学滚出高考”以后,观网目前又兴起了一波“文科学科滚出高考”的议论。在这里作者我斗胆说一句,其实现在的问题不是谁应该滚出高考,而是按照所有人的期待,所有高中学科都应该先滚出高考,再回炉改造,最后按照标准重新进行高考学科准入。笔者作为浙江高考改革的一线教师,用这四年来改革的经验教训,试图做出一个分析。

 

500

第一章:大众通识教育与精英选拔教育的矛盾

副标题:学生应该成为什么?合格的社会公民?有贡献的人才?社会主义接班人?

 

讲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前,笔者先讲一个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故事,作为课前导入。

“一直听别人说,我们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我们毕业后却没有继承到任何政治权力,根本无法呼风唤雨,最多也就是个平凡的工薪族,所以这句话都是政府忽悠人的。”

乍一看这句话有理有据,结论也非常有市场,容易得到大众追捧。但问题是,他根本就没有结合时代背景去思考这一句话。确实,“接班人”这个词,在封建时代,是世袭制,嫡长子继承的代表;在资本主义时代,是残酷争斗后,二把手接替一把手的顺理成章。

但真正的问题是,社会主义语境下,“接班人”是什么意思?我们从前辈手里接过来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是政治权力吗?对,也不对。我们首先应该接过来的,是责任,或者说,是劳动责任,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然后,通过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来取得当家做主的权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我们到底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怎么培养他们成为这样的人?

按照官方的观点,我们需要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这个大培养目标太过抽象,不够具体,所以我们又细化了不同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从小学一直到博士,培养目标逐渐从通识到专业化。

而很明显,因为不同的人能力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定,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各方面全能的通才,所以我们又在高中设置高考必考科目,和会考通过性科目,来试图减轻压力。

又因为国家还处在发展阶段,而理工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成效更快,更显著,以及理科学科更容易量化考核。所以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班级编制上,都明显地更重视理科,压制文科。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归就是一句话,你所拥护的这门学科的现有地位,不是通过世袭,或者通过残酷竞争得来的,而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客观需要,特定条件下人才的稀缺,才相对的更有价值。

因而哪怕你想要歧视某一门学科,你的理由不应该是你这门学科没用,或者你这门学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正当理由应该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现阶段的需要,我们这门学科能对应产生更多贡献,所以我们相对更重要一点。

 

但问题又来了,因为你这门学科的贡献更重要的一点,所以其他学科就应该消失?然而并不是这样,官方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也就是你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其他方面你也必须要具备足够的通识素养。

所以这就有了高考和会考的分工协作,高考负责选拔人才,让他们专业化发展,成为某一方面更有用的人,而会考负责保底,让大家都具有相应的通识素养。这本来是一个逻辑上没有较大问题的制度,但现实呢?

 

第二章:通过性考试的变质

副标题:会考已经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通识能力

 

从上述的论证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些人的逻辑是怎么回事,因为理科学科更重要一点——所以选拔人才应该更重视理科——文科只需要通识就行了——文科滚出高考。

如果不在一线经历多年的教学,可能连我都已经相信这套逻辑了。但现实是,通识性教育,或者说,通过会考形式进行的通识性考核,已经偏离我们对它的原有期待了。

这里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这门学科会考合格,就代表这门学科通过了。对不起,你想太多了!会考的及格线划分,以浙江为例,是不合格率全省5%,什么意思?只要全省最不愿意学习的那批人撑够了5%的名额,其他的人都可以随便通过了。这就是你们一直期待的会考!

而且这一问题近年来,随着高中的扩招,以及重点学校和垫底学校的两极分化,变得愈演愈烈。高中的扩招,使得很大一批原先应该进入城镇职校的学生,也进入了高中,他们中很多人贡献了不通过率。以及随着省内不同学校差距的拉大,困难地区,不受重视的学校,基本贡献了大部分不通过名额。

具体到教学教法上,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会考科目基本在高二下学期就会考掉,高三全力保障高考冲刺)使得会考科目,大规模的进行了课程压缩,而因为试卷设计上会明显的有保障性的基础题,和区分性的难题,所以大量的教师被迫选择了保障学生的基础题,放弃难题。其结果就是,众所周知的划重点,有选择性地删除知识点,这个相信各位都能理解,最终导致了课本结构性的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无意义性学习,根本不可能记得这些东西。

从社会角度来看,某些人鼓吹,哪怕是理科学生,在学习之余也会自学文科知识,所以文科素养并不差。请这些“社会精英”改一改何不食肉糜的毛病,多把视角往基层看,基层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学的能力和意愿,现在还好有一个功利性的高考在,能维持这些学科岌岌可危的地位,而你把它变成会考学科,那么这些学科就更不会有人在乎了。

一句话,在现实条件下,谁成为会考学科,谁就遭受轻视。

 

第三章: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带来的现实结果

副标题:“学阀”垄断学科,学生用脚投票,物理滚出高考!

 

如果说上述论证都是空对空,那么我们来实际的高考改革实验结果,让学生用脚投票,谁应该滚出高考。

浙江课改的教训非常的深刻,因为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让学生和家长来七选三自主选课,最后的结果是,物理选的人最少,乃至浙江教育系统必须明确发文,保证全省物理必须选够65000人,否则将进行调课。

惊不惊喜,刺不刺激,意不意外,你们认为重要的理科学科中,物理在滚出高考的路上!

当然我并不是幸灾乐祸,因为这是由制度性设计问题,和不同学校两极分化导致的。在以往的大文综时代,因为评价体系就两个系统,文综系统和理综系统,所以大家都适应同样的两套评价体系,平等而公正。

但高考课改,能自主选课后,就产生了问题,自主选择的三门学科无论从难度还是从评价体系上,千差万别,有无数种组合,如果单纯按照分数想加比较,那么选择了当年题目最容易的几门学科的人优势最大,这样的话高考就变成了买彩票,碰运气,赌出卷难度。

所以浙江课改引入了选课赋分机制,即按照你的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划分等级,同一等级的给予相应等级分。三门学科全部按照等级,给分。

但是这么理想的等级分机制,导致了什么结果?对,物理还是在滚出高考的边缘。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关键性的问题,“物理奥赛生”。浙江的很多重点学校,都积极参加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全省差不多有两三千名物理奥林扑克竞赛生,这些人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基本都是拿满分的,甚至有一年还出现了,物理满分人数过多,第一等级名额不够,导致重改,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扣分。

因为这一部分满分竞赛生的存在,导致了高分段基本被这些“学阀”把持,其他人哪怕考到80,90分,也只能和70分左右的人划入同一个等级。直接导致大量想学物理的人权衡利弊,直接放弃。

相反,因为文科学科给分困难,反而使得全省的成绩曲线相对平滑,不同等级间人数差异不大,更能够客观地体现学生成绩,所以文科三门学科成为了选择人数相当多的学科。

 

总而言之,浙江高考改革的直接经验表明,在等级分体制下,区分度太高的理科学科太容易出现掌握优势资源的“学阀”垄断高考资源的现象,反而是区分度不明显的文科学科,能够在等级分体系下更为客观地反应学生成绩。

因此,更不客观的评价学科,滚出了高考,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第四章:各学科培养目标和现实期待的偏离

副标题:“都上过大学的人了,连个菜都不会买”——你妈妈

 

我在序言中就说过,真的满足各方要求,那么所有高中学科都应该先滚出高考,再回炉改造,最后按照客观标准重新进行高考学科准入

但这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问题并不是在于“谁应该滚出高考”,而是现有高考学科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大众对它们的现实期待,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文科方面:

语文学科,太过于重视文化传承,而忽视了应用技能,最简单的,一个学生古诗背的非常好,但是他看不懂题目,无法快速而准确地阅读一篇文章,找出关键词,并在脑海里进行文章的结构重组。

政治学科,太过重视基础结构知识的积累,而缺乏整体联想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学完经济,都不知道商品不是小卖部变出来的,而是工厂生产的。纸币离开了全社会的交易系统支持,就是废纸。从而继续陷入拜金主义等。

历史学科,更多地去记忆年代和人物,却很少能自主归纳出历史给现实带来的教训,教师教育历史事件的意义也更多教当时那个时代的意义,而缺乏与社会现实的启示等。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很多大学开设的理科学科,却被划入文科,直接导致学生对应该立足于实践和测量分析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并且大题以填空题为主,记忆碎片化。

理科学科:

数学学科,大量的逻辑推导,缺乏可视化和具象化的展示方式,直接提高了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喜爱这门学科的门槛。很多学生只能大量刷题进行无意义性的记忆,而无法结合生活实际,找到学习的意义。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因为竞赛的出现,使得考试成为了生源和学校资源的博弈,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学阀”的垄断性。

 

再说说英语学科,英语学科目前的问题是,它对于学术人才的意义大过对普通人的意义,过于强调文本阅读,和翻译,而缺乏口语化教学和日常互动。当然这个也和评价体系有关。另一个问题就是它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与语文相反,跨学科运用不足。

举个例子,因为目前所有的高中题目都是用中文写的,甚至有些应用题还会用到语文的知识,所以语文对其他科目的跨学科贡献是很明显的。但是高中英语只在他这一门学科中有用,与其他学科关系并不大,最多对一些化学元素的简称,物理单位的称呼有些间接用处。学生无法从学英语中获得足够的,像语文那么大的意义。

 

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的几个结论,高考目前的问题,是功利化、市场化竞争、培养目标的分歧,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绝不是一两门科目滚出高考这么简单的。

而且,目前高考的所有学科,都是构成现代学科体系的一环,而不是过去的四书五经,他们都具有不同的现实意义,不能简单的因为目前社会更急需什么,就贬低其他学科的重要性。

我们目前的直接问题只不过是某些学科与现实需要有所脱节,应该着力解决脱节问题,而不是将他们赶出高考,泼水不能连孩子一起泼出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