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管理“良方”要和群众需求比“速度”

李克强总理近日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总理在批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7月18日 中国政府网)

廉价药和天价药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类似“水滴筹”、“轻松筹”等等求助的公众号转发在朋友圈几乎每天都有,这些转发背后,不仅仅是对生命的追求和敬畏,更是对天价医药费的无奈甚至恐惧。

在笔者看来,《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能够在火的无比迅速,除了有徐峥这样的演员以演技支撑外,还因为它以二十几年前的视角让人们看到了“命就是钱”的现实。但是,对于相关单位而言,他们都不是“药神”,却应该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广开思路,让对于“救命药”的管理“良方”出现的早于群众需求。

近年来,我们时常看到网络上甚至医院都出现大量“独孤求药”的现象,一些本应供应充足的救命药,却往往在药品的供应商遭遇“梗阻”,要倾尽诸多的物力财力寻找,甚至酿成不可承受之痛。当然,国家近期出台的众多举措,让药品上市跑出了“火箭速度”,“加快审批”“加快降价”再次成为关键词。随着抗癌药零关税的实施,药品上市、供应、采购等各环节的梗阻逐一被打通。

但是,在破除“药荒”问题上,仅有政府“速度”解不了一方难题。大部分的“救命药”停留在依赖进口的事实,依旧让众多家庭面临着“病不起”的困境。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药品管理还需要加一道“创新”方。老百姓要真正用上更便宜的抗癌药,必须鼓励国产抗癌药的创新和研发,在市场上形成与独家进口药的竞争。只有鼓励国内自主的药品研发和生产,保证国内能够出现高质量、低成本的创新药,群众的需求能够被满足。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药神”,要让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管理不断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只有管理更新的速度高于群众需求升级的速度,群众的生活才能得到更多的保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