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史、实与政治廉能途径

——对政治廉能的思考建议

【提要:西方的经济、政治有一内在共同点:自由竞争、分权,用人的趋利调动经济和政治管理的积极性,并以此实现制衡、制约。这有其“合情”、有效的一面。但也有散、乱、错且效率降低之虞。西方多党轮流执政、全民直选等民主模式,弊端已经显现。中国历史上政治廉能的宝贵经验,或可说是:不断横向和纵向的扩展掌权群体、掌权队伍的代表面及其人才含量。故而,从东西方史、实来看,促进、保证现代条件下政治廉能之路,应有如下要素:执政掌权团体横向和纵向的尽可能扩大知政、参政、掌政的群体(或曰社会阶层);强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票决;强化“防腐颂廉”的教化,以此作为“精神观念防腐”的必要举措,并不断向执政掌权队伍输入新鲜人才、血液;使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近读许倬云《从历史看领导》,深为许先生探寻的中国历代政治运作体制中成功的实践经验所触动(这些历史经验,应成为中国贡献给人类文明管理的宝贵财富,并成为今天中国政治运作体制可汲取的重要来源)。就此,连带想到当代东西方各国政治运作体制及其对政治(即:“管理众人之事”——孙中山语)廉能的作用和影响,让人思忖一重大而现实的问题:现今世界各国政治运作,能否借鉴人类文明中的成功实践经验,而达致政治廉能?廉能的“管理众人之事”?不过,当代现实的世界各国政治运作,由于东西方文明的不同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各吹各调”且各自褒贬不一的,这使得这样的探讨,或许是更加必要的。

一、西方经济、政治的一个内在共同点

通观西方的经济、政治,可以发现,其有一个内在共同点:自由竞争、分权,用人的趋利,调动人们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管理的积极性,并以此实现制衡、制约。这是西方在其对人的本性认识基础上摸索出的制度设计的内在实质。或许应该说,这有其“合情”、有效的一面,也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有其激励与制衡、制约并有效的一面。但是,这样分权、竞争,而以人的趋利来调动积极性的机制,也有散、乱、错且效率降低之虞。

从西方“自由的市场经济”不时导致经济失衡乃至危机,人们就可以看到,仅仅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未必能良性管理发展经济。以市场中生产、交换、消费的无数个体的趋利行动,虽然可以调动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的最大积极性(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未必能让有各自谋利的积极性的“自由市场”,“自发调节”、自动的避免经济的失调。

而在政治上,现实情况可能更堪忧些。美国议会的两党争端,竟然导致超级大国美国政府多次几乎停摆,足见政治竞争对“效率”的影响。西方多党轮流执政、全民直选、票决等民主模式,弊端近些年也已经更加显现。西方的全民直选、票决等民主模式,确实存在着《未来简史》所说的现象:

当一般的民众在用他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当你站在投票站里的时候,并不真正记得上次选举以来这几年的所有感受和想法。还被各种宣传、公关手法和随机想法不断轰炸,很可能扭曲该做的选择。忘了绝大多数的事情,只记得几件极端的事件,并对最近的事件赋予完全不成比例的高权重。在这四年间,这个选民可能不断抱怨现任总统的政策,一直告诉自己和任何愿意听我说话的人,这个总统“会毁了我们所有人”。然而,距离选举投票只剩几个月的时候,政府忽然减税,大方开出各种“支票”。找来最好的撰稿人,举行一波漂亮的竞选活动,威胁、承诺运用得当,直接打入选民大脑的恐惧中心。到了选举当天一大早,有选民醒来的时候有点儿感冒,脑子不太好使,也让他觉得安全和稳定实在比其他一切都更重要。结果,又把那个“会毁了我们所有人”的家伙送上台,让这个人还能再当四年总统。(笔者还想补充说,还有:各个未必了解全面情状和相关信息的个人,由于种种未必是顾及全面和长远的理由和原因,也会投票选择把虽然是“新参选”的、但也“会毁了我们所有人”的家伙送上台;或者,用全民公投“民粹”的选择未必有利于国家的当前和长远的重大决策。西方民主,在产生由全民直选或公投而出的带有“民粹”的“黑天鹅事件”上,已经和正在不断的创建令人失望的“新案例”)。

或可说,在创始时有着其良好愿望、也曾发生相当有效作用的西方民主体制、机制,在实际运行多年之后,经历种种变迁,也不乏在人的利益的“干扰”、“异化”下,弊端正更渐显现,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小“麻烦”。

二、中国历史上政治廉能的宝贵经验

或许,人们可以说,从东西方史与实看,人类“管理众人之事”的廉能的体制、机制,还未必已经完善。

我们看到,许倬云先生在《从历史看领导》中指出:如果掌权者是“小的利益集团”,那么,“上层既无法将命令顺利地传达到下层,也不知道下面想些什么,更不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大概可以说,这点到了廉能政治、廉能“管理众人之事”的要“穴”之一。

而中国从周朝开始,就注意了对掌权群体的横向联结与扩展,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使掌权者这个“小的利益集团”,知道别人和“下面想些什么”,而能在掌权的行动中顾及他们。周朝因此而实行了“将各种小国的统治阶层收纳在周人的宗法封建网络中”;“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的。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周人用宗族结构使得王室和各地的领袖建立起一个密切的关系网”。“周人在各处驻防的部队里面,总有相当成分是商人的部队,他并没有防备商人部队叛乱,反而将商人变成并肩作战的兄弟部队。”“在各地分封国家时,鲁国也罢,齐国也罢,无论哪一个封出去的小国家,他们国家之内的统治群,一定包括当地的、土著的领袖。”这“使得周人将上层凝固成一个很紧密的集团。对过去的敌人不歧视,将他们包容为亲属,让他们变成统治阶层的一个分层”。

接着,汉、唐至宋,中国还开辟了掌权群体的纵向扩展,扩大社会各阶层乃至下层的进阶之途。也就是:纵向扩大了掌权者这个“小的集团”,并通过这种方式,知道别人和“下面想些什么”,而能在掌权的行动中顾及他们。

《从历史看领导》中写道:“汉朝逐渐发展出一个察举制度:从二十万人里面,推荐一个人。最初是要选最好的好人:孝子,廉吏,不贪污、不做坏事的人。但演变到后来,实际上是选拔当地大家认为最能干的人。”“汉代开始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皇帝制度和文官制度,两者并存,互相制衡”,因为文官比较“能够反映全国老百姓的需要。汉朝皇帝出命令,不算命令,要宰相和皇帝一起出命令,才算命令,就因为这个中层结构非常稳固,也非常强有力。”这样,形成了“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制衡”。

“唐朝将旧时的贵族与考试出来的新贵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中层。”“唐朝文官体系最大的部分是在地方上,当时叫作“道”或“州”。用今天的话就是各种省级单位,这是最大的文官体系所在。中央的文官不算多,因为唐朝每个地方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种中层跟汉代整个大公司是个大中层的情形很不一样。两种体制,各有长短,汉代如果是中央出了大问题,全国就散掉了。唐代若是中央出了大问题,这块坏了,那块还在,所以,安史之乱时,尽管北部中国全垮光了,但是中央还可以依靠江南的财富,使三分之二的中国保持唐代继续维持两百多年。

而宋代,还有“中层的扩大”,“它的中层扩大到几乎把下层全包进去了。”“宋代的官员里面,没有多少是世家大族的,几乎都是在考试制度里登进。”“宋代的情形,是建立在真正的中产阶层的基础之上,这中产阶层是知识分子,是商人,是中级官员、下级官员、地方领袖总加起来的一个结构。”

许倬云总结说:“这么一个结构,从周代上层的凝聚,到宋代中层一层层的变化,我们可看到这么庞大的中华公司之所以维持这么长久,就是靠这个中层,一步步长大,一步步周密,吸引进来的人才一天天地多,一天天地广,不再由少数族群垄断和少数家族的把持。”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发展所提供的人类“管理众人之事”并使其“廉能”而持续的有益经验。这就是:不断横向和纵向的扩展掌权群体、掌权团队的代表面及其人才含量。

三、从东西方史、实,看实现廉能政治的途径

从东西方史、实来看,促进、保证现代条件下政治廉能之路,总括的讲,毛泽东曾就黄炎培的“兴亡周期率”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仍然是涵盖古今中外史与实的至理。

而具体的说,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教训,还应有如下要素:执政掌权团体横向和纵向的尽可能扩大知政、参政、掌政的群体(或曰社会阶层),增加掌权队伍人员的代表面和人才含量;强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票决;强化“防腐颂廉”的教化,以此作为“精神观念防腐”的必要举措,并不断向执政掌权队伍输入新鲜人才、血液,增加清新的生力军;并使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这里拟分项简议若干:

其一,执政掌权团体横向和纵向的尽可能扩大知政、参政、掌政的群体(或曰社会阶层),增加掌权队伍人员的代表面和人才含量。

——这是廉能的“管理众人之事”的基础性的制度。做到这一点,管理就会因为其代表性而“自然”的顾及到各方的利益,就会由于其掌权人员的“贤能”而使管理比较正确、精明、高效,也使得执政掌权更没有“合理、合法、公平”之虞。

其二,强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票决。

——看来,越是大面积的票决民主选举,越易于为“峰终定律”(peak-end rule)所干扰。且事实上,有瞬时性、简单量化性的票决,在实践中十分可能(也已经)产生较大决策和选择的误差。而强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并在强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的基础上,再做必要的有科学依据的票决,可能才是真正有益、有利、有效的。

其三,强化“防腐颂廉”的教化,不断向执政掌权队伍输入新鲜人才、血液,增加清新的生力军。

——黄炎培的“兴亡周期率”,说出了一个人人皆能体会到却又常常易被忽视的情状:安逸的环境容易使人懈怠,也会使人的本能自利性冒头、生长,产生自发的“腐败现象”。这也是我们的反腐只能“永远在路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强化“防腐颂廉”的教化,以“历代廉能名臣、科技、文化名人流芳千古的史实”作为“防腐颂廉”的通识教材,使之成为全民特别是即将和已经掌权者们的必修课,应该是“精神观念防腐”的必要举措;同时,对即将和已经掌权者们来说,或许对“历代权奸、祸国殃民者”的“历史耻辱柱”,也应该有相当的了解,并使之成为经常的“警醒棒”,棒喝哪些不能自持清廉者,不要为眼前私利而导致身败名裂,做“千古罪人”!

而不断地通过适当有效的“察、举”,不断向掌权队伍中补充新鲜人才、血液,增加清新的生力军,不断剔除其中相形见绌者,更是保持这支本应“廉能”的队伍持续清新廉能的重要组织措施之一。

君可见,中国古代各个王朝,虽然未跳出“兴亡周期率”,但各朝各代不断的总有“中兴名臣”、“忠臣”迭起,这与各朝代始终保持儒家史评教化,与各朝代实际上不同程度继承了中国历代政治管理中的良善制度,不断地还能“向掌权队伍输入新鲜人才、血液,增加清新廉能的生力军”,是大有关系的。

其四,使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对一个拥有庞大的队伍、掌握着巨大权力的执政群团来说,要保证这支队伍所有人乃至绝大多数人始终清廉,就人有“虑己”的自发属性而言,其实是非常难于做到乃至几乎无法做到的。人们只要看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下掌权者都有“腐败”的历史与现实,就会认识的这一点。

因此,要使得执政掌权团队保持清廉和比较清廉,只有让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要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巡查督查,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科学的、能切实反映选民真实意愿的民主选举机制,把官员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公共福祉紧密联系起来,来有效激发整个官员队伍的活力,形成优胜劣汰、廉上贪下的良性循环。

陶文庆(文磬)

备案个人主页中文域名: http://www.陶文庆.cn

非中文“备案个人主页”域名:http://twq5105.isitestar.cn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