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爸爸去留学》“出海”:用“全球话题”讲述中国故事

作者 / 捞面

10月14日,在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的展厅内,《带着爸爸去留学》的巨幅海报悬挂在瞩目的位置。作为今年上半年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晚间剧目收视冠军,《带着爸爸去留学》成为了展期内重点推荐的影视项目。

500

从开播到登上戛纳电视节的舞台,从褒贬中一路走来的《带着爸爸去留学》注定是不平凡的。一边是高涨的收视热度:市场份额高达5.36%、首播实时单台收视破2、腾讯视频播放量达26.4亿、微博衍生话题阅读量合计超过30亿,另一边争议也伴随而来:几个青春期熊孩子被骂上热搜榜,不靠谱的大人们也被广大网友吐槽。

500

500

毫无疑问的是,在众多探讨当代家庭教育观的现代剧中,《带着爸爸去留学》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异国土壤上,中国式家庭关系该怎么拍?升学难题、代际矛盾、婚姻危机等这些我们熟知的国人焦虑,在本土语境中,有一套圆融的处世逻辑,而当它们被放置国际的舞台,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从争议到反思:

留学是工具,亲子成长是内核

在导演姚晓峰看来,“留学”这件事儿背后,隐藏着当下中国家庭的人生百态。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展现的几组中国家庭,兼具典型与非典型性:武翰祥、林飒、武丹丹代表的是重组家庭,面对

“作天作地”的女儿,不仅要处理她的留学与恋爱事务,还需要面对重组家庭的磨合问题;黄成栋与黄小栋这对“活宝”父子,代表的是“掌控型家庭”,两人在处事方式的冲突中,尝试学习“爱与放手”的课题;朱露莎一家是保守的“中产家庭”,不惜变卖家产也要送孩子出国,背后承载着父母改变家族命运的期望;而陈凯文一家类似“丧偶式家庭”,由于母亲长期异地陪读,一个家最终走向分崩离析……

500

说它们典型,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传统又常见的中国家庭关系;说它们非典型,若引用豆瓣网友的话,则是“几乎所有倒霉事儿都被他们撞上了”。

蒋依依饰演的劲劲儿的青春期女孩武丹丹,暴躁又没教养,不仅与继母针尖对麦芒,还动不动就用“奇思妙想”挑战父亲的底线,完美诠释了啥叫熊孩子;“讨人厌家族C位”的朱露莎,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热水器不会用、日用品不会买、犯错不承认,还试图让别人背锅;抠门又碎叨的操心老父亲黄成栋,平时看着唯唯诺诺,关键时刻却“超人附体”,不仅能够熟练操作英文系统,还能徒手制服枪击歹徒……

500

也让许多观众不解的是,这一天天的,怎么这么多事儿呢?

针对这些疑问,主创们也透露,一方面希望能为僵化的都市剧带来一点突破,另一方面也希望观众能够透过人物表象看到本质。“这部剧其实很简单,一个中年人,一个少年人,我探讨的问题是中年危机,也是少年青春期成长,这种碰撞。孩子需要成长,大人同样需要成长。”

原生家庭对于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大咧咧的孩子往往内心敏感细腻,对父母的期待和依赖,求而不得,只能用“作”来引起注意力,当异国他乡的孤苦无法自我消化时,只能转向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取暖;而许多父母似乎更不靠谱,在与孩子的交锋过程中,需要重新正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完成人到中年的成长课题。

说到底,留学只是“触发情感冲突的工具”,而最终想要表达的是两代人的和解与成长。

从剧本到拍摄:

三年磨一剑,家庭情感剧新探索

《带着爸爸去留学》的问世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留学和移民题材,是业内公认的难题,《孩子回国了》的编剧赵梦就曾说过:“要拍好,就必须深入当地生活,没个三五年根本就不会了解其中滋味。”创作《带着爸爸去留学》的剧本同样不易,编剧刘珂旅居国外,正式写作前对当地的留学家庭做了大量的考察与访问,光前期撰写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等到剧组开机依然还在不断推翻剧本再重建。

等演员就位后,正式开机是在2018年。据张书维透露,由于《带着爸爸去留学》90%的故事都是设定在国外,对于资金、技术的要求都非常大,当时又恰逢“影视寒冬”,资金都在往外撤,拍摄一度遇到了困难,所有人都加班加点,耗干了体力。“早上八点钟开始拍,晚上十点钟收工,接着聊剧本,经常聊到两三点,我回家都四点了,然后第二天早上又是八点钟开。”

姚晓峰后来回忆,拍摄过程中最“凄凉”的时刻,是在西班牙拍的最后一场戏。那晚,剧组与当地协拍发生了冲突,当地人拿走了器材,以致于一场完整的戏被迫中断,剧组所有人打着手机灯光勉强拍了一点,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助感,是以往所有的拍摄中都未曾遇到过的。

姚晓峰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掌控经验丰富,是国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剧导演。他擅长用轻喜剧的风格讲述家庭故事,同时也不忘探讨严肃的社会话题。2013年以来,他执导了多部兼具收视热度与话题性的都市家庭剧,其中《虎妈猫爸》、《大丈夫》、《小丈夫》无不引发了对教育、恋爱、婚姻的广泛讨论,刻画都市男女百态的《恋爱先生》,成为了2018年的年度收视冠军,而《带着爸爸去留学》中所探讨的教育焦虑、代际矛盾、婚姻危机等现象,为也当下社会拉扯出一片宽广的思考空间。

500

创作《带着爸爸去留学》是对都市情感剧的一次新探索。这个探索不仅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上,也体现在都市家庭剧的概念上。《带着爸爸去留学》糅合了公路片、冒险片等元素,吸纳这些新元素进入剧集,使家庭剧成为了一部“复合剧”,在拍摄上也采用了手持镜头等更灵活的方式,这些都是探索的一部分。

至于好不好看,主创们也希望把评价标准交给观众,不刻板、不说教、不贴标签,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形塑多元思考,让观众感受这段“有感而发”的创作。

从银幕到现实:

用虚构照亮现实,自省与关照共存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呈现的家庭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家庭的现状。

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报告,中国家长对于小学阶段留学的意向达27%,中学阶段为29%,高中阶段为24%。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催生了留学低龄潮的兴起。

这点在剧中也有直观的呈现:武丹丹、黄小栋、陈凯文、朱露莎这几个孩子,有些刚满18岁,有些尚未成年,在心理年龄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就被父母送到了海外,背负着父母“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期待,但在原生家庭、文化差异、学业、爱情的多重压力中,他们渐渐迷失了自己。

500

对于送孩子留学,到底是一次盲目的人生豪赌,还是一次理性的投资?许多家长似乎并不在意这个问题,昂贵的似乎就是最好的。然而,留学是否真的适合每一个人?这个开放式问题,也是《带着爸爸去留学》带给观众的思考。

除此之外,《带着爸爸去留学》抛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应不应该陪读?对孩子来说,陪读意味着家长寸步不离的监督,对家长来说,则意味着牺牲事业,甚至家庭。

剧中的黄成栋与黄小栋父子支线,讲述的就是“为爱放手”的人生课题:父母和孩子不应该互相成为彼此的负担,家长该学着放下对孩子的紧抓,让孩子独立成长;而刘敏涛饰演的刘若瑜,也挣脱出了“好妈妈”的人设,从喊出“这世界上没有刘若瑜,只有陈凯文的妈”,到“今后只为自己而活,不再为他人而活”,这个人物实现了自我成长。

500

在呈现中国家庭现状之外,《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展现的 “留学生海外安全”、“校园暴力”、“作弊事件”等问题,也在引起了留学生群体和海外观众广泛的共鸣。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中国留学生遇袭、失踪甚至遇害的消息屡屡曝光,悲剧的个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讨论。

在剧中,黄成栋父子遇到了校园枪击事件,黄成栋奋不顾身从枪口救下了自己的儿子;林飒路遇暴徒,若不是黄成栋及时相救,险些遇害;武丹丹向黄小栋示爱,却遭遇艾米等人的校园霸凌……《带着爸爸去留学》勇敢触碰这些敏感题材,大胆为留学生发声,在每集末尾,制作组贴心附上了留学小贴士,也为留学生这个“高危”群体增加了一分关照。

500

《带着爸爸去留学》是对传统原生家庭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自省,也是对留学家庭生态的一次详细描摹,它为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开辟了一个新视角,也为惯于制造立场的观众,提供了多一点理解的可能。

参考:

骨朵网络影视:褒贬声中,《带着爸爸去留学》的这一路丨专访

麻辣鱼:专访《带着爸爸去留学》导演姚晓峰:两代人的和解与成长才是核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