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道是非】服务区女厕排长龙,征用男厕行不行?

“大爷服务区上厕所,撩开帘一看全是大妈。”

刚过去的周末,这个视频火了。很多网友只看前半段,键盘一响,张口就来,说什么男人进女厕就要报警,女人用男厕所就天经地义了?还有人再补充点细节说,三岁男童进女厕所被骂,一群女人占领男厕所怎么不说话了?在此基础上,有人大旗一扯:多出来的三千万男性保卫不了自己的厕所!要保护男性的隐私权!

首先,这事儿是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因为女厕队伍太长,很多老人排队不方便,所以做出的临时安排。有人引导,还对男厕做了分割和遮挡,不是完全不顾及男同胞的隐私权。事出有因,事急从权,而且在情理之中。所以,把这事儿说成是“占领男厕所”,就是罔顾事实,挑拨对立了。

其次,这事儿有没有冒犯到当时如厕的男性朋友?我估计是有的。排泄羞耻和性羞耻,不管男女都有。当厕所里有异性,遮挡又不完全的时候,如厕时就会感到尴尬。所以,如果是分性别的厕所,男人不进女厕,女人不进男厕,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范。不过,还是那句话,事出有因,事急从权,情理之中。如果确实有特殊原因,不得不暂时使用异性厕所,也不是不能体谅。女厕所排队太长,工作人员引导分流,母亲单独带着3岁男童出门,为了孩子安全,把孩子带进女厕,都属于这种情况。我想,大部分人遇到这种事情,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也不会说什么。我说的是大部分人。

当然了,光是让人“体谅”,并不能解决问题。妈妈也不想把带年幼儿子带进女厕,只是她找不到无性别厕所,总不能带孩子进男厕吧?那别人还不立刻报警?女同胞们也不想去男厕所方便,大家都膈应呢,但这不是没办法么,不分流,女厕大排长龙,年纪大的站不动、憋不住,总不能就地解决吧,那样估计拍下视频流量更高。所以,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在缺少无性别厕所,和女厕厕位不够上面。指责男孩不该进女厕,女人不该征用男厕,都是重点不对,瞎带节奏。

公共场所女厕位不足的问题,已经提了二三十年了。不是说它只存在二三十年,我们的妈妈、奶奶辈,过去也是时不时遇到女厕大排长龙,男厕来去自如的情景。只是说,这个问题作为严肃的学术和政策研究对象,至少有20年。女人上厕所比男人慢,这个是客观事实,是由很多客观条件导致,比如生理特征、卫生习惯、衣着服饰,等等等等。这是几乎所有这方面的研究,都支持的结论。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到底慢多久,有的统计说,女性上厕所平均用时130秒,是男性的3倍,有的说女性是249秒,男性是170秒,差不多是1.5倍,还有个说法是女性用时89秒,男性39秒,是2.3倍。哪个数据靠谱,大家可以自己对照测一下。

后来2016年的时候,住建部统计了72.6万人的如厕时间,在《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做出规定,在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包括小便站位,比例不应小于2:1,其他场所的比例,是女性如厕人数除以男性如厕人数,乘上一点五。也就是说,如果男女上厕所的人数一样,女厕位和男厕位的比例,就要3:2。

500

插一句啊。我看有网友说,女人上厕所慢,是因为在坑位上玩手机化妆。我真是服了……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啊:一大堆人正挤在外边,和你只隔了一层薄薄的门板,随时都有人敲门呵斥;你要顶着这种心理压力,还要顶住厕所不可言说的味道,在昏暗的灯光下,擦粉描眉,对着手机呵呵笑,那恐怕不但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多少还需要点特殊癖好吧。还有,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躲在坑位上刷手机化妆啊?出来整不好吗?又不是办公楼的厕所,有带薪如厕的刚需!

言归正传,住建部的标准,虽然是国标,但是有没有很好地被执行,不同地区还是有区别的。2017年,有调研组现场调研了贵州省11个区县的149座新建公厕,发现这批公厕没一个达标,而且只有一个区的男女厕位比达到了1:1,其他都是男多女少,有的地方甚至是1.74:1。另外,这个国标,只管得到新建的厕所,已经建成的公厕,如果改建、扩建,只需要“参照”执行,没有改扩建,那也无需调整。而这些老公厕,厕位比例可不是1:1啊。2014年的一个对7个城市234座公厕的调研显示,231座比例严重失调,女厕位比男厕位平均要少35%-79%,最离谱的厕所,女厕位还不到男厕位的四分之一。

女人比男人上厕所慢,女厕位还比男厕位少那么多,建成的厕所少,新建的厕所也少。那女厕前面,又怎么能不排队呢?这还是没考虑到如厕人数的情况。像商场、超市这种地方,女顾客人数要比男顾客多,哪怕3:2的厕位比,都是不够的。国标出台,已经差不多快10年了,增加女厕位的事情,各界人士已经呼吁了20多年,但是女厕门口排队,仍然是稀松平常之事。女同胞们上个厕所,不但如厕的过程多花时间,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排队上。虽说这事儿吧,大家已经习惯了,而且未来十几、几十年,仍然需要习惯,但还是希望,可以获得一些男同胞的理解和体谅。至少,不要再说我们上厕所慢,是因为在坑位上玩手机化妆;如果偶尔有工作人员协调分流,临时征用一下男厕所,也不必被发到网上,受人指指点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