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比电影好看?

文 | 王重阳lp

从《微暗之火》《我的阿勒泰》《新生》到几乎可以说是万众期待的《庆余年2》,这些分属不同平台的剧集引起一个又一个话题,“好看的电视剧变多了”似乎是人所共知的感受。

500

早在去年年末,一部《繁花》就成为现象级爆款,许多初“闻”《繁花》的观众会被导演惊讶到:

王家卫?!

王家卫拍电视剧了?!

强烈的好奇心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中促使很多人沦陷在王家卫执导的光影迷幻中,沪浙一带的观众则在网上向其他地区的观众“科普”剧中沪语和上海人的生活趣事。

500

如果说《繁花》只是带动了一种文化现象,让许多观众返回现实后不惜排起长龙去品尝“排骨年糕”,在唇齿间跟随主人公暂且魂穿那个迷醉的岁月。

那么2024年开年至今,有些敏锐的业内外人士仿佛不约而同都感知到了国产电视剧的气质正在逐渐发生转变:

电视剧,越来越像电影了。

那么……

电影呢?

500

题材和话题,一对品质的孪生子

今年的“五一”档,国产电影几乎没有引起任何话题关注。唯一一部显露爆款气质的反倒是此前并不为人看好的《九龙城寨》——

改编自港漫的《九龙城寨》以近乎逆袭的势头占领过一些话题,如“可怜这些老演员为香港电影保驾护航”“一部暴力的却迷人的不用动脑子的电影”。截至5月12日,其票房已达7.2亿,本日票房近三千万RMB。

500

目前雄踞“五一”档国产电影票房榜首的《末路狂花钱》总票房已达7.24亿,本日票房高居3376.1万RMB。

以上统计排名未列入国外电影。从整体看“五一”档国产电影的类型,除了前述的两部外,票房成绩紧跟其后的是《维和防暴队》以及《穿过月亮的旅行》。

500

纸面数据分析其票房都还对得起不同的投入,但从社会话题和关注度看,“五一”档的国产电影几乎没有一部成为该档期内的引发关注议论的作品……

动作、喜剧、爱情,类型多样,应有尽有。

国产电影为什么在这个档期的口碑上几乎陷入集体“沉寂”?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不得不将视野再度投入到同时期的国产电视剧。

《微暗之火》作为今年“五一”期间一直“奔腾不已”的热剧,其话题紧紧与“女性权益”捆绑。无论是否是自发衍生的观众议论,无论是否在片方的主导意愿下,“女性生存空间”的争议性都通过这部剧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

500

同样是表达“女性在爱情及婚恋中的旅程”,选择“五一”上映的《穿过月亮的旅行》则显得有些可惜。我对这部电影的题材颇感惊喜,不客气地说,在某些贩卖焦虑甚至制造焦虑的语境下,难得出现一部能够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充满质朴感人画境的好作品。

然而在话题方面,它显然依旧败给了更易引发关注和争议的前者。

至于《新生》,更凭借其高度反转烧脑的人设和剧情,令这部国内与奈飞合作的剧作在全球华人圈内引发广泛讨论:

作为一部对国内社会人文情感等各方面较为写实的悬疑之作,《新生》自开播以来,凭借其在故事中呈现的当今时代的种种现象,令其迅速超越霸榜多日的韩剧《眼泪女王》登顶奈飞日榜榜首。

有意思的是,《新生》导演申奥去年凭借电影《孤注一掷》狂揽近40亿票房。《新生》的成功再次说明国内观众对作品展现话题的延展阅读空间的重视度,他们更可能跟随电视剧里呈现的相对真实的语境引发共鸣。同样也让人们发现——

脱离大银幕,不少优质的编导演从业者不会因此迷茫,反而逐渐找准了新的方向。

500

由此可以得见,通过故事结构层层递进,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把故事讲得更完整、让观众在更自由的时间段里欣赏,成了摆脱社交时间限制的国产电视剧的一项优势。简单地说:

看电影不再是“社交”必需的手段,电影院也不再是必选的“社交场合”之一。

500

话题、意见、观点和故事性本身就逐渐替代了较为私人化的社交属性,它正在成为年轻观众之间或融合、或对立、或讨论的新的“社交表达”。

那么能够引发争议的文化产品,首先就不会是在电影院里一眼望穿的“主题叙述”,而是留白空间更广、社会话题延展层间更深的电视剧。

至于电影目前受限于环境和话题的桎梏,乃至其必须经历的一段痛定思痛,则需要追溯到2020年前后。

500

500

渠道和生态,一台进化的推进器

“电影院正在变少,年轻人被动选择观影观剧的娱乐方式发生变化,市场的变化决定了资本的变化和流向,而相对于头部资源的逐渐集中,国产电影需要改变的不是宣发该投入多少,而是挖掘电影类型和话题的广度与深度”。

一位资深电影发行人说。

500

2017年,他曾凭借发行一部纪录片在业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后直到2020年初,他曾多次在非公开场合表达了对“疲态发展”的理解:

有些项目越来越向资本靠拢,为资本服务。市场、数据、受众等等这些呈现在项目书里的数据往往并非对观众负责,而是成为说服资方不断加大砝码的“凭据”。

在国产电影风风火火的那些年里,“喜剧”似乎成了保底的勇气。于特殊时期应景之作也一度成为某些知名导演刷存在感的必须。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渐渐失去了对电影的热衷甚至信任。

500

“在一些电影里,通常只需要注入一眼望穿的主题即可,它给予观众思想留白的空间极小,甚至是不容置辩的、纯娱乐式的表达。不容严肃,或可以严肃,但不能‘越界’严肃。”

他说。

然而资本注入电影需要得到的最终反馈是票房和口碑,两者都需要观众始终保持对电影产品内容的高度兴趣。

500

年轻一代的观众和曾经年轻的观众一样,他们也很容易代入故事,推测其发展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以及故事是否与现实中的某些社会现象相呼应。在“娱乐至死”和“严肃至死”的两种极端中寻找一些能够引发内心共鸣的好作品。

当“疲态发展”的国产电影正在朝着某个未知的方向前行时,一场外因导致的长达三年的震动令承载电影的主要平台——院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500

2022年,《侏罗纪公园3》票房突破三亿,对饱受疫情折磨的国内影院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

这部电影给很多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影院输了点血,让它们稍稍缓了口气。可对于当时全国很多院线加盟店来说,它们再也看不到这场久违的盛况。

因为自2020年疫情爆发后长达半年的停业,让许多曾在当地伫立多年的影院永远消失了。

500

疫情对国产电影乃至整个行业的冲击至今余波未减,这是一个连锁效应——

因为封控导致的诸多院线加盟店的消失,以及电影拍摄制作的必要性,“人群密集”在那个时期是一种禁忌。由此大量从业人员在遥遥无期中不得不选择转行或更换“赛道”,同样的剧本、同样的故事,在“大屏”上也许难以维系,在“小屏”上则可能焕发生机。

当影城在三年间渐渐失去观众的同时,一切资源自然会流向安全性更高且受众不受时间约束、随时可消费的更加灵活的平台,如各种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

500

当2024年我们再讨论“微短剧”的流行时,同样无法摆脱孕育它的前世今生:

从2020年初瞬间爆发的“短视频”,到2023年末渐渐成型的“微短剧”。在世界的另一条平行线上,电影似乎依旧固执地行走在“项目孵化、数据提报、市场背书、票房预测”的老路上。

500

于是,在这位电影发行人的眼中,“后疫情时代”中的国产电影也许未有变化,但国产电视剧却开始逐步“趋同进化”——

他们居然也搞路演,居然可以让电影导演和印象里的电影演员进入“小屏”施展拳脚。

500

电影和电视,一对思想的催动者

曾经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电影人的传统观念中,一个电影演员如果去演电视剧,说明这个演员的“行情”下降了。用我们的话说这叫“用户下沉”。

但在国内这种概念并不成立。

500

影视行业的上层资源如编导演员等同样也都跟随市场的变化而流动,《漫长的季节》《繁城之下》《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一系列好剧同样凝聚了一大批优质的影视人才。

相对于时长限制的电影,某些国产电视剧一集就长达一个小时,在叙事结构上也愈发向美剧靠拢,后果前置或交叉叙事,以及画面构图的美感让一些优质的国产电视剧具备了不俗的品相。

500

本文开头提到的《繁花》就是一个显见的行业信号:

当传统印象中的电影导演“下沉”到电视剧领域时,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成绩。

相对于较为“舒适”但略显狭窄的电影选题,如《微暗之火》《新生》及《我的阿勒泰》等这类可以引发某类人群共鸣可以展开广泛讨论的电视剧,置于国产电影中的对应作品正在肉眼可见的变少。

与之对应的是“小屏”世界中包罗万象的故事,从“大明万历年间的惨案”到“魂穿古代的万人迷”、再到“一个故事,不同解读”的悬疑烧脑感,即便如《我的阿勒泰》这种可以引人联想的“逃离北上广”式的故土乡愁,也能让观众在“心跟天地动,意随牛羊牵”的画面中展开浪漫的遐想。

500

500

题材多样化、思想留白广、话题延展高、讨论有深度。

这些对于不再片面追求视觉刺激和情绪宣泄的国内观众而言,谁更有吸引力,似乎一目了然。对于一些期待打造有质地和品相,能够在作品中适度表达个人价值观的影视工作者而言,同样具有强烈的诱惑。

500

相比之下,愈发“靠天吃饭”讲究向“头部资源”靠拢,以资方意志决定作品属性,或扎堆向本已收缩的院线渠道争夺场次、宣传品阵地、做一场“不打草惊蛇”式的宣发的国产电影,虽目前依然不乏有惊艳之作,但正在逐步失去其原本应有的高纬度。

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是原本颇具争议的老一辈导演成为了挑大梁的先驱。

如张艺谋。

500

2023年国庆档的《坚如磐石》和2024年春节档的《第二十条》令我对这位年逾古稀的导演有了新的认知。

我认为他已经回到了其地位赋予他的应有的赛道上,较之此前的一些作品,张艺谋导演用近乎鞭笞的电影视角震颤了国内观众的心灵。

截至目前,影片《第二十条》结束公映,最终票房24.54亿,打破9项影史纪录,位列当前中国影史票房榜第28位。

韩国人曾凭借一部《熔炉》修改了一部法律。

我们的《第二十条》是否也该对“正当防卫”的既定理解产生影响?

500

500

其实这仅仅是个问题,但通过一部电影呈现出的具象的案例,让观众在此后类似的社会新闻中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我想,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也是张艺谋重新焕发出的中国电影人的魅力。

500

后记——

“颂赞”某种事物的发展并非不可以,而是需要多方位立体式地解析。如国产电视剧和国产电影在这两年间此消彼长的原因,其根源也并非一篇文章能简单概述的。

今年“五一”档的国产电影纸面数据依然看得过去,但从影响力和社会广议层面相比较,电视剧更加宽泛的创作空间与灵活度使之在目前阶段……

一时难以总结。

“喜剧、励志、爱情”固然是文艺作品中需要带给观众的娱乐属性,但不该只有这些属性。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到“循规蹈矩”的过程,其实它和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都需要在一个阶段出现一个或几个领军人物引领行业发展甚至自省。

最重要的是,不能忽略观众的思考本能,尤其是相对于二十年前的观众,如今的观众眼界更宽广、更喜欢“抬杠”,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一部作品“逐帧观察”。

“活在舒适区”固然是一段旱涝保收的美妙人生,但对于一个行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它更需要一次又一次自我鞭策的激励。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