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平台不应只是“中立无观点”,而应该是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立场观点

【本文来自《两女子在高铁上因遮光帘拉扯40多分钟:要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应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实际上这种问题本来根本不会影响到社会,当时当地有人出来调解或定音就是了,不会有什么大的后遗症。

其中那些处理得当的事件,媒体本着“狗咬人不是新闻”的态度,不会播报。只有其中那些处理不妥的事件,媒体才会对这种“人咬狗”的新闻大加宣传。但这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性还是有限的,同样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而现在有了网络媒体的舆论放大,就有了“参考样板”。只要有某个存在“私利”角度的矛盾,其中得利一方没有被认为不妥,那么这一方的做法就可能被更多人得知并使用。

好比飞机上的前排座椅向后倾斜,影响了后排乘客在就餐时使用前排座椅背后的小桌板。

这样的情况,发生10000次,其中9999次都可能是前后排乘客互相体谅解决的,根本不是问题。可但凡有1次前排乘客坚持不愿意竖起椅背,则就又成了新闻题材。

所以,我们的新闻平台,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中立无观点,只会问观众你怎么看”(包括观网,也应该是这样),而是应该在新闻最后,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立场观点——即使这个观点在某些受众看来不合理。

通过这种做法,来给社会大众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个公序良俗的价值标准。

而当社会大众对某个问题有了普遍的一致的立场看法,那么这类问题就会逐渐减少;而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也自然就有了标准。

具体来说,像这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配合和服从工作人员的指示。即使某个权利是你的,但在工作人员做出指示时,你也应该服从。比如上面说的“就餐时暂时竖起椅背”。而为了能做到这点,则应给予工作人员的相关权限,比如报备不服从人员到黑名单什么的。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