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大的国际关系课上,美国同学:期待中国成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转自公众号“Rosa的生活随笔”

原标题为《哥大的国际关系课上国外同学如何讨论中国》

我在哥大经历过一节很难忘的课,课名是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Northeast Asia,这课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中国大陆的学生、中国台湾的学生、日本学生、韩国学生、美国学生坐在一间教室里讨论东北亚国际关系是多么尴尬的事。

500

一个法国同学在presentation时站在日本的立场去分析日本的国家安全,他指着中国说,中国的人口相当于20倍的法国,在离日本这么近的地方有一个这么巨大的、对日本并不抱有友好态度的有核国家,日本从现实主义政治的角度、从自己国家安全的角度去考虑,会有动力想追求军事力量的正常化。

亚洲其他国家的同学,包括美国同学的意见是,既不希望中国太强大,也不希望中国太衰弱。

美国同学认为美国真正期待的是中国成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可是,中国同样不会相信一个在战争问题上一直逃避责任的日本,也不会在任何双边或者多边的会议或组织中开放地讨论自己的国家安全问题。韩国对日本不满,但不会完全倒向中国,因为放弃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将大大降低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议价能力。美国不会愿意撤出它根植于太平洋的势力,但也并不想见中国与美国盟友之间的冲突,尤其当国际舆论并不认为冲突应当由中国负责的时候。

这节课的难忘之处在于,大家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去互相理解各自的顾虑和诉求,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大家发现东北亚的安全困境不会因为互相理解而有所消减,并且各个国家都难以找到进退的空间。东北亚的现实政治,乃至很多其他政治议题也是这样,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人们并不是没有试图去理性地沟通和合作,然而大多数时候沟通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00

后记:

这篇写于刚上完这门课不久后,现在回望,如果让我重新去分析沟通和相互理解有什么意义,我可能依然坚持沟通不会直接改变现实政治中的利益分配,也没办法直接消弭隔阂。但沟通和交流能够让外交的空间变大,间接地、逐步地去促成更多共识。所以留学生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里更多地去倾听和表达,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仅客观呈现课堂讨论,文中国外同学观点不代表本人观点,欢迎评论区友好交流。)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