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朔尔茨值得信任,德国是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拼图

二战三巨头之一、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全球格局不断演变,地缘政治起伏跌宕。人类文明何去何从面临百年未有之抉择。

 

对中国而言,如何设计全球治理方案、布局全球战略蓝图,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兴衰成败的重要手段、表现和标志。

 

其中,中欧、中德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

 

500

 

 

                             

 一

 

     中德关系的历史背景与全球化逻辑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2014年3月28日,国家领导人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题为《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的署名文章,深刻指出:

 

中德合作有着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

 

——中德合作是两大文明的交流对话。

——中德合作是两个伟大民族的相互学习。

——中德合作是两个经济奇迹创造者的携手并进。

中德合作的根本在于服务各自国内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联手,将为中欧乃至世界经济创造巨大增长空间。

 

 

同日,在柏林同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后,双方发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此后,中德互信不断增强、关系飞速发展。

 

国家领导人与默克尔会面多达五、六次,成为中欧关系典范、大国楷模。

 

500

 

4月14~1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超大规模政府部门与企业代表团高调访华,再度引发全球热议。

 

这是朔尔茨2021年底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同时,也是他上任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出访。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价朔尔茨此行“几乎回到了默克尔时期”。

 

2022年11月,朔尔茨首访中国,虽然只停留一天,但是三年新冠疫情期间首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

 

朔尔茨本次访华之际,欧盟正对中国电池、电动车等是否获国家补贴展开多项调查,引发德国汽车行业担心可能导致贸易战。

 

宏观上,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巴以冲突持续半年有余;政坛老狐狸拜登取代蛮牛特朗普,中国与美西方关系更加变幻莫测、山雨欲来。

 

从所谓“脱钩”、“断链”、“去风险”到“产能过剩”;从科技贸易制裁,到台海、南海风波,双方博弈喊话、纠缠不断。

 

去年7月13日,德国“红绿灯”联合政府公布历史上第一份作为文件出台的“中国战略”(德国绿党外长牵头)。

 

以中国围棋作为封面,意味深长。

 

500

 

 

尽管德国近年也跟着美国不断强调对中国“去风险化”,但去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两国贸易额仍超过2531亿欧元,中国并连续第八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有逾5000家德企在华运营。

 

中德合作,到底是逆流而上,还是顺势而下?

 

对从事海外市场开拓的企业、以及留学、出国旅游的群众而言,究竟该如何认识、看待全球化?

 

回顾历史,起源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原来地球是一个圆,宇宙的尽头就在我们的脚下。

 

新航路的开辟一举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区之间的隔绝状态。

 

自此,人类社会开始由分散成长踏上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进入20世纪,人类在经历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洗劫后,开始痛定思痛,谋求如何协同管理世界?

 

比如,建立国际联盟,通过各种国际组织组成一个抽象的联合国家,以稳定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在以经济合作共赢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狂飙突进近30年后,世界进程再次突然被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天灾人祸打断。

 

一觉醒来,原来战争依然还在身边。

 

唯一不同的是,核武器时代,大规模战争是彻底毁灭性的。

 

任何国家民族机会只有一次。

 

全球化叠加互联网,信息化、AI人工智能、生物军事、恐怖主义、极端势力等则让局势日趋复杂多变。

 

与冷兵器农耕社会根本不同,一旦错判误判,就永远没有纠错重来的机会了。

 

当事方、利益攸关方、无辜第三方、甚至地球都有可能无一幸免、概莫能外。

 

显然,对于传统以和为贵、知足常乐的古老中华民族来说,参与、领导全球治理是一项全新的战略逻辑和地缘课题。

 

复杂陌生、危机重重,与14亿多人民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不得不全力以赴。

 

否则,以中国之地大物博、人美钱多,难免又会成为列强饕餮餐桌上的菜单。

 

 

 

                             二

 

    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与和平外交战略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

 

2014年3月28日,国家领导人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深刻指出: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球治理版图中,如果说亚洲是基座锚点,那么,欧洲就是缆绳抓手。

 

只有背靠亚洲大地,手里牢牢牵住欧洲,中国基本就稳坐世界之林、坚如磐石了。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 。

 

2024,中国客人络绎不绝,开局良好。

 

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挪威外交大臣、荷兰首相、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法国外长、美国财政部长、德国总理、俄罗斯外长、斯洛文尼亚副总理兼外长等美欧俄大国政要川流不息。

 

500

 

老挝、蒙古、乌兹别克、塞拉利昂、安哥拉、越南、新加坡、哈萨克斯坦、柬埔寨、斯里兰卡、密克罗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传统老朋友常走常新。

 

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总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法国梅里埃基金会主席相互交流互鉴。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投资中国-2024、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接连盛大开幕。

 

正如德国联邦议院前副议长、德中议员小组主席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在接受人民网专访谈及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时表示:

 

“没有中国参与,全球性挑战将无法得到解决”。

 

500

 

作为独立社会观察者,过去,我曾总结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十大谋略,从如今外交局面看来,还是十分有远见的:

 

1,立足亚洲联合欧洲;

2,维护中俄中印关系;

3,力求做大中美蛋糕;

4,紧紧扼住日本喉咙;

5,敬畏国家与法律;

 

6,尊重他人,积极培养国民血性;

7,尊重政治家荣誉(权威);

8,平衡发展、科学统筹兼顾;

9,政治家垂直规划战略传播,讲顺中国语法,讲好中国故事;

10,分进合击、积极培育各行业、各领域国际领头人和KOL,代表中国声音。

 

 

正如谋略所述,既然联合欧洲是全球战略关键布局。那么,德国作为欧洲火车头,自然值得关注。

 

事实上,对于曾诞生了黑格尔、康德、歌德、席勒、爱因斯坦、赫兹、普朗克、克劳塞维茨、俾斯麦等一大批世界级杰出人才的国家来说,德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都不容忽视。

 

遗憾的是,老奸巨猾的拜登上台后,俄乌冲突爆发,给了美国史无前例的机会,欧洲突然失去重心、蹩了脚。

 

2022年11月,朔尔茨作为德国总理首次访华前,写了一篇文章,阐释他对中德、中国欧盟关系的看法、决策路径与目标。

 

500

 

实事求是,朔尔茨文章无论是立意、文风还是内容,都是相当坦诚友好的。既富有政治远见和智慧,也非常理性。

 

俗话说,文如其人。

 

作为独立社会观察者,当时写了几篇文章,认为应该重视、信任朔尔茨。

 

500

 

 

 

                            三

 

   中德合作众望所归,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朔尔茨曾在文章写道:“如果中国变得不同了,那么我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须调整。”

 

客观反映德方甚至整个欧洲的某种担心。

 

对此,我们媒体、专家学者也无需过于着急。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中欧、中德之间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加以美国驻军、日本这样的兄弟时不时撺掇怂恿,肯定难免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正如上次德国提到的“脱钩、去风险”、本次又疑虑的“产能过剩”,只要坦诚相待,理论上,是可以消除隔阂,增进了解互信的。

 

欧盟委员会前官员安·贝尔(Ann Buel)4月17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朔尔茨此访预计将促进中德经贸合作。

 

500

 

在当前形势下,中德会晤的重点应该是创造机会促进贸易发展,这是众望所归。

 

首先,就地缘政治而言,中欧、中德关系源远流长。

 

2008年,发轫于美国次贷风波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亦在阴霾之下。

 

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唱衰欧洲之声甚嚣尘上。中国毫不迟疑选择同德国和欧洲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始终对欧元保持信心,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有效化解了欧洲风险。

 

事实上,在朔尔茨两次访华的会谈中,他的某些说法几乎是中国一贯主张的复刻。

 

比如:德方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脱钩”和搞阵营对抗,政治家有必要为此负起责任。

 

这种共同语言非常难得。当然也就是求同存异、巩固提高双边关系的契机。

 

也有利于双方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其次,从肢体语言和行为心理学来看,基本上,朔尔茨是个和平、诚恳、有原则的政治家,就像三国时候吴国的鲁肃。

 

500

 

比如,俄乌冲突中,面对受救济援助的乌克兰政客的无厘头侮辱性反常言论,出钱又出力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似乎充耳不闻,颇有中国古大夫“出淤泥而不染”之遗风。

 

侧面说明这是一个有见识、有恒心、有底线爱和平的老实人。

 

据说,德国内部有取笑朔尔茨为“机器人”,那何尝又不是对他大智若愚的另一种形式赞美呢?

 

与当初普京长桌子会见朔尔茨相反,对于这样有智慧的老实人,今后,中国应倍加礼遇。

 

500

 

 

第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国际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全球布局而言,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重视的,我们也应谨慎学习、研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驻军德国,德国一定程度上政治身不由己。

 

换句话说,为什么美国那么重视欧洲、德国,肯定有其全球战略逻辑值得参考。

 

那么,反过来,欧洲要独立自主,德国要自由、摆脱美国羁绊,也必须找到相应密码。

 

正如中国对美国单边主义霸权、干涉的厌恶和反对。

 

这方面,朔尔茨作为德国优秀政治家可谓感同身受、刻骨铭心。

 

比如,他在文章中写的这段:

 

在冷战时期,德国以一种尤为痛苦的方式经历了国家分裂。所以,恰恰是德国,对今天全世界再度按“新冷战”划分阵营,毫无兴趣。美国最新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正确地承认,美国希望避免出现新的、不同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

 

至于中国,这意味着一个有14亿人口与庞大经济实力的国家,当然会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一直以来都扮演这样的角色。然而,有些人基于这个事实,主张要求围堵孤立中国。这就跟宣称中国将会确立霸权主导地位,或者是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等说法一样,完全站不住脚。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德关系,民间也有力量。

 

比如:这位名字叫海雯娜的德国留学生,她的文章也具有相当参考意义。

 

500

 

见微知著。这也是未来两国关系发展、水乳交融的一个十分不错的信号。

 

 

综上,

 

 

德不孤,必有邻。

 

2023年3月30日,中国总理李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说:

 

“在不确定的事件中,中国的确定性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中流砥柱。过去如此,未来和当下更是如此。”

 

 

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

 

世界越是动荡,越要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