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校师资不足问题既要引进人才也要善用本地人才

  在本周二的立法会答问大会中,有立法会议员关注本澳非高等教育的生源问题。其中马志成议员询问,澳门去年的出生率为百分之五点五,新生婴儿不到四千人,今后大学、基础教育的生源何在?七十七间基础教育学校将来能否维持?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正确面对困难、问题,社会亦要知悉。不可单方面要人才,亦要考虑自身生源不足的问题。而林伦伟议员则提出,在本澳出生率下降情况下,政府会否以调整教学模式、优化小班制和增加投入教育资源,协助弱势学校解决收生不足问题?

  行政长官贺一诚在回应时,将此问题提高到澳门整体教育领域及师资比例的层次。贺一诚指出,本澳基础学校面对收生不足的问题,校长亦要检讨有否提升师资水平,吸引更多学生就读。他以部分学校如培正中学每班收生高至四十至五十人,但有部分学校收生不足二十五人作比较,指出师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收生人数的高低,藉此鼓励非高度高等学校进一步努力提高师资的水平。贺一诚还进一步指出,现时大学与基础教育的师资「贫富悬殊」,「两头不均衡」,大学缺师资,基础学校则因为「无咁多学生」而可能师资太充裕。有部分大学师生比例不达标,要增加大学的人才如教授、助教等。

  贺一诚在谈到基础教育缺乏生源时还指出,预料未来二至三年后,收生不足问题会在幼稚园和小一显现,许多学校每班收生人数或不足二十人。虽然政府已想尽办法帮学校,但政府投入在基础教育的开支巨大,按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政府向入网学校每班资助三十三人计算,每名学生免费教育资助为六十、七十万元,若允许学校进一步缩班十人至二十人,政府为每名学生资助将增加至一百多万元,若要保持足够开班和教师数量,就必须以公帑「兜底」,必须考虑是否仍可以这样的方式支撑学校。

  基础教育生源萎缩,主要是因为出生率低下,但可能也与某些学校「无序发展」甚至有些学校「野蛮生长」有关。由于澳门特区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政府向入网学校提供数额不低的资助,可能有某些人士就将学校变成「学店」,将教育变为「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澳门的基础教育发展又不实行「计划主义」,因而在早年生源还算充足时,就「疯狂」地扩校增班,到现时生源匮缺时,就遇「瓶颈」了。

  但实情也非「一刀切」,正如贺一诚所言,某些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均较高的学校如培正中学等,仍然是学额「一位难求」,导致每班的学生人数超出政府资助入网学校的三十三人的标准,仍然是有许多家长「钻空钻罅」地要将其子女挤进去。

  要解决部分基础教育学校的生源不足的问题,除了是特区政府以适当的方式鼓励适龄青年夫妇生育,以提高出生率归之外,归根到底是正如贺一诚所言,必须提高师资的水平,使得学校像培正中学等那样,每班的学生都「满泻」。另外,也可从「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及「粤港澳融合」的角度,与内地权限机构协商,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的基础教育学生,可以到澳门的中小学就读。当然,他们不能享受澳门特区的「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优惠。而与内地也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费教育相比,等于是「贵价学生」。为了提高吸引力,可以给予提供某些优惠,如中学毕业后可以与澳门学生一道,按照澳门学生的标准,参加澳门的「四校联考」,甚至是比照澳门学生享受内地高校的招生优惠政策待遇。

  至于澳门基础教育学校「富裕教师」的出路问题,可以与内地的权责机构协商合作,就像回归前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为澳门在职教师进行系统师资培训那样,让他们带薪到内地的师范大学「回炉锤炼」。他们在学成返澳后,必然能够提高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使得学校也能像培正中学等那样,不愁生源不足。

  说到回归前,在东亚大学成立并在后来转型为澳门大学之后,曾经有不少以原培正中学为主的中学老师,晋身为大学教授。当然,他们本来就是学术丰隆、著作等身者,或是在移居澳门之前是内地的大学师资,只不过是在此前澳门没有高等教育学校,而只能厕身中学「为稻粱谋」。而在二零一七年八月颁布《高等教育制度》亦即《高教法》之后,规定大学教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因而即使是「回炉锤炼」,倘没有拿到博士文凭,也没有三十多年前「呢支歌仔唱」了。

  贺一诚在谈到澳门高等教育的师资问题时,形象生动地使用了「贫富悬殊」这个形容词,当然也就揭露了澳门高等教育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即使是在澳门理工学院和澳门旅游学院升格为大学之前,贺一诚本人就曾经指出,内地大学师生比的最低要求为一比十八,澳门大学刚好达到一比十八,有些大学的师生比约一比二十六,是相当不理想的。若有条件的话,应该增加师资。而在澳门理工学院和澳门旅游学院升格为大学,可能会为了配合澳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推进「1+4」适度多元发展的策略,按照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要求,促进旅游休闲多元发展,做优做精做强综合旅游休闲业,持续推动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等四大重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而将会进行「提质扩容」,招收更多的学生深造,就势必令到本来就显得「贫瘠」的高校师生比例,从一比二十六「提升」得更为「贫富悬殊」。

  实际上,澳门高等教育学校任重道远。行政长官贺一诚在本年度施政报告中就强调,必须加强教青文体工作,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他表示,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强化产学研成果转化,促进本澳高等教育朝市场化和高品质方向发展。澳门理工学院将更名为澳门理工大学,努力发展成亚太地区领先的应用型大学。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的优势,为大湾区建立专业培训及实习平台。

  贺一诚还曾以澳门大学议庭主席的名义,期许澳门大学在赋能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方面,应以更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实际行动加快科研可转化成果的进展。发挥国家给予的利好优势,整合澳门与内地科技创新要素协同发展,加强与大湾区高校及机构的创新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科研成果在大湾区转化。同时,借着深合区的发展机遇,为国家和特区在培养人才和开展重点科研工作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旅游学院院长黄竹君也曾表示,学院改名为旅游大学后,未来需要在学科建设下工夫,近年,内地需求大,旅院将持续新增研究生、博士生课程。因应学校将在横琴和大湾区有更大发展,校方会扩大收生,幷在师资团队建设多下工夫。

  在此情势下,这三家主要的公立大学,就将面临更严重的师资缺乏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在加大吸引外地高品质师资尤其是研究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同时,让更多的拥有博士文凭,适合大学所设学科尤其是「1+4」学科的本地人才,进入大学担任教职。这首先就是解决高校师资不足「贫富悬殊」问题的需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