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其实是二次创作,配得好与坏不是用腔调来评判的,主要还是看表演贴不贴角色
【本文来自《《阿凡达2》官宣配音阵容后,有网友说“看配音版就像是二婚”,现在都这样了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你恰恰说反了,翻译腔才是正道。没有翻译腔了反而会更加难受的。
语言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承载着文化。不同语言,说话的习惯、方式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如果画面上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城市,一个典型的美国黑人,说话是流利的、本土化的地方方言,你不会觉得舒服的。
再比如一个西方的城堡里,西方的王子公主说话一股甄嬛传那个味,你能受得了?
你如果找找上世纪的老电影,尤其是改开前的译制片,那种浓郁的翻译腔,反倒是非常契合的。最典型就是前南斯拉夫那几部。
最核心的问题,是翻译问题,而非配音问题。一个优秀的翻译作品,需要时间去打磨,需要翻译者熟悉两种语言的文明特点,才能够尽可能保留原语言的风味,又符合翻译语言的习惯。
这和做字幕不一样,字幕的要求低很多,只传达意思就足够了。而现在给娱乐向作品做翻译的,基本就是字幕组水平。
游戏因为制作周期长,所以相比电影配音好得多。而被公认配音好的游戏,基本都属于地域特色、人种特色比较淡,尤其是未来科幻特征的。就是因为这类背景文化的差异降低了。所以巫师3的配音一定比2077要差很多。
译制腔是时代的产物,用不用译制腔其实还是看跟片子、人物是否契合。比如当代的电影,配一个底层的饱受苦难的穷苦百姓,用译制腔就明显违和,就得用更生活化的语言,稍显卑微的语气。如果配一个社会精英,性格带点高傲、张扬,用华丽的译制腔就很合适。
配音其实是二次创作,配得好与坏不是用腔调来评判,而是看配音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有没有贴合人物,因为是什么样人物,在某个场景中就会出现特定的心态,就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包括声音的表达就有不同。配音演员要抓的就是这个。腔调只是口腔状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情景下,说话时口腔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是希望大家评判配音的时候,不是看什么腔调,而是感受这段是否贴合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