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科文卫适合于比较稳定的雇佣?
【本文来自《打破教师“铁饭碗”,退出机制行得通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为什么教科文卫适合于比较稳定的雇佣,因为这些单位的人才培养是长期的过程,研究出好的结果是长期的过程,要坐冷板凳,需要很多额外的投入,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如果你给人家一个3年的合同,这些方面你能实现么。
如果目前主要的对以教科文卫为主的事业单位改革思路,很多都是从产业化、市场化的角度来进行。觉得只要引入退出机制,短期化的奖惩机制就可以有竞争,有鲶鱼效应,就能管得更好了,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这可能是在延续之前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路,但是事业单位是干什么的么,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你如果也按照私营企业的思路来改,那肯定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确实,部分不合格的老师是需要退出的,但是现在很多的改革是不是放一个退出的小口子,而是直接变成了没有稳定雇佣的合同制了,高校一直在推行劳动合同制,但大多数高校起主要作用的还是编制。没有稳定的雇佣作为福利,教师和辅导员愿意投入多少?那就会变成给多少钱干多少了,谁还愿意进行额外的投入,目前高校主要还是靠编制留住人,985院校可以说实行一定的合同制,但是合同制一般都需要提高比其他有编制的老师更高的工资才行,而大多数的二本院校如果没有编制你目前的工资水平还能吸引和留住多少教师。
有人会说,不想干就走,有人会干的,不缺你这个人。这么说话的是不懂高校管理的,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你这样干最后留下的都是干表面活的人。看看宿迁的医疗改革,公立医院私有化的十几年后政府又开始重建医院了。对事业单位的有些改革,常常是为了解决小问题和临时的问题,用了不适当的方案,反而伤害了这个单位的根基,最后受损失的是社会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