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的经济主体地位是否还需要体现在就业上?
【本文来自《公有制单位的经济主体是要表现在哪方面呢?我认为不是在就业上》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如果绝大部分绝大多数人就业只能靠市场,前工业化时期或许或者已经证明行得通。那么未来后工业时代,特别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不见逆转的情况下,依然可行么?恐怕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值得期待的答案。
工业和“工业化”,太多人还分不清到底有什么区别。工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和服务业来说的,是指一种经济形态。无工不富,首先指的是工业,之后最重要是指工业化。“工业化”指的是一种生产方式,或者叫“大规模、标准化、批量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和相当一部分服务业都在这个“工业化”的范畴之内。
发达经济体之所以发达,重在工业化(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基础之上的现代服务业发达。
现代服务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它们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共同构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底座。未来经济社会的重要增长区间,在一部分尚未越来越多或者一时还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服务业领域,主要体现为数量庞大的个性化创新型服务。
目前最典型高速发展的领域是(个性化的)教育和(个性化的)医疗和康养。而诸如教育和医疗(未来很快还会体现在养老、康养等领域),完全或主要依赖于市场化、产业化,时至今日美西方国家的社会实践基本已经证明:未必可持续。
公有制的经济主体地位是否还需要体现在就业上?未来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那些再也难以实现充分再就业的中老年群体恐怕最有发言权。—— 而这部分中老年群体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不见逆转的情况下,在我们中国只会越来越庞大。在不少西方市场经济体,突出表现为整个社会当中的本土中老年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所谓政府口径的统计“失业率”也在下降,若接纳大量外来年轻移民加入则不仅面临太多国内政治上的压力),国家(中央或联邦政府)财政负担反而越来越重,至于债台高筑,“福利国家”正走向破产。就业为挣钱,但又不只为挣钱,还是一种必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未来对于日益庞大的中老年人口,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