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花钱吃饭评价厨子,花钱看电影评价电影的说法,其实是错的?

【本文来自《“看电影和吃东西一样,观众掏钱了,就有评价的权利”,黄建新导演这说法没错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空对空,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现实情况非常复杂而很严重。

第一,观众评价电影。这个权利理论上是必须的。但是现实情况是,观众评价电影的权利(其实是平台渠道),被扭曲额和垄断了。亿万观众的发言影响力,远远不如极少数被控制的流量大v影响力大。也就是言论权之争,在现实里已经进入言论效率之争(支撑言论影响力的资源)。

最典型的是豆瓣的衰落。豆瓣原本是一个基于实际用户体验(真实的观众个体)建立的评价性网站,现在已经被影视资本控制,李代桃僵,大量水军在以观众名义控场。一个网络营销人员可以控制100多个账户,这种伪造民意,伪造观众评价的能力,根本不是观众自发评论能对冲的。

而且资本扭曲观众评论影响力的方式,还有饭圈文化。把消费者培养成信徒和走狗。这些人也是名义上的观众。我在某平台上因为说了某明星主演的电影不好,被该明星的饭圈粉丝发信息辱骂人身攻击,一晚上收到1000多条站内骂我的信息。一看,全部都是某明星的孝子贤孙粉。这种本质就是资本搞起了邪教发展信徒的模式来控制电影评价领域了。

第二,这个花钱吃饭评价厨子,花钱看电影评价电影的说法,其实是错的。错的地方,不是说观众没有评价的权利。错的地方,是花钱了,才有评价的权利。这个想法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认知。

评价权,并不由花钱还是没花钱来构建。没花钱,照样存在评价权。花钱消费,是市场行为。市场行为的权利叫选择权。观众花钱吃东西,和花钱看电影,在观众层面,是选择权,具体而言,大白话——不好吃,不好看,下次不买了。电影如果作为纯商品,则只能靠市场双向选择来平衡观众和电影生产者的利益。也就是俗称的允许观众用脚投票。

第三,电影已经不是纯商品消费品了。现实里,电影,电视剧,文娱产品,已经被搞成舆论阵地了。全球都在用娱乐产品,输出符合各种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

花钱看电影,等于花钱让人精神pua自己。这个在现实里是客观存在的。把观众看电影,单纯理解为花钱吃饭。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单纯幼稚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客观现实就是,有些导演,又要你掏钱,又要在电影里夹带私货,摆出教师爷姿态,pua观众。电影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舆论博弈场地。

发表于北京市
2022-10-20
影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电影回到了99%的人手里,这是导演们的挑战”

想讨好美国?“这是中国发出的警告”

“我们跟中国签,澳大利亚放尊重点”

@特朗普:“五级火警”,没时间了!

英媒特地跑了趟中国家具城,结果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