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不少产品,陷入到营销>品质的怪圈里,无法升级,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本文来自《为什么大众反感钟薛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些昂贵商品为了在消费者和价格监督管理部门那里获得这些溢价的合理性,往往会选择稀有品类,用更高产品溢价空间的原材料,提高他们作为昂贵产品的噱头。
例如8个水饺卖30块很离谱,但是打上用了植物肉水饺的标签,植物肉的价值就让30元变得合理起来。实际上可能口味体验可能远不如纯猪肉手工饺子。没关系,植物肉饺子成本就是10元,也没关系,只要通过营销,大众觉得这个是稀罕物不得了了,立刻可以身价暴涨,洗脑大众信任8个植物饺子就该卖30,才是问题核心。
所以,他们拿20元的饺子利润中的起码10元用在营销上,营销到让所有买30元植物肉饺子的人都觉得这个玩意就是值得吃。冰柜等渠道商看到了流量,于是扔了卖100个饺子赚1元的,多多进货8个饺子赚10元的。
反正方圆百米的居民总要吃饺子,背刺多了也就习惯了。于是认真做低价猪肉饺子的,打不过这种稀罕物当道的噱头网红产品,只能跟着弄稀奇古怪的食材跟着提价,比如弄什么伊比利亚猪肉饺子,文创饺子,冰淇淋饺子,印花饺子,并且不断倒逼自己降低生产端成本,拉高营销投入,要潮流,要红,要吸引大众,于是营销模式越来越新,产品本身质量却越来越低。
老百姓打开冰柜就剩下各类天价水饺,当年的纯猪肉馅大饺子就这么挤出了市场。问题是这个过程中,产品研发的费用被营销费用实际上是空前的挤占了。本来猪肉饺子可以在猪肉品质是M6M9,蔬菜配比是3还是4,口味是咸还是辣等等领域靠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习惯硬拼刺刀,良性竞争。现在变成了今天弄个小众A,明天弄个小众B,经营所得的一大部分,用来养网络闲散人士,靠他们不断卖力嚎叫,换取的声量转换为流量,自己投入到产品研发的费用,还不如都给网红多喊两嗓子。
那中国的产品,其实很多领域就陷入到营销>品质的怪圈里,无法升级。消费者更惨,买不起也不想买各类创意饺子,就想吃个纯纯猪肉馅的平价饺子,没渠道。消费提振不起来,本质就是这群不够大众的东西占据了大众的渠道,用一个个小而美挤占着大众日常消费的空间。我吃顿饺子要30,那不吃了,回家煮面得了。于是吃饺子的就只能卖那几个网红追逐者了。如果饺子一顿5元,本来我一个星期每天晚上吃饺子也就差不多35元,钱在商家和我之间就流动了。消费就提振了。现在多少人被逼着消费降级,啥也不买了,你说提振不提振消费?
这群网红祸祸老百姓实在是祸祸的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