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是彻头彻尾亚裔元素点缀下的美式价值观电影。

【本文由“往事并不如烟”推荐,来自《杨紫琼的这部《瞬息全宇宙》为什么可以收获那么多好评?》评论区,标题为往事并不如烟添加】

前天看完了,恐怕我是内地第一批看到《瞬息全宇宙》(台译《妈的多重宇宙》)这个电影的观众。坦率地讲,不知道某瓣8+分的几万投票从何而来。在此主观的揣测一下吧。

先说这个电影女主角杨紫琼(马拉西亚华裔),虽然已经是个60岁老太太,但故事核心是西式的teenage(十几岁青少年)青春期末离巢期过程中母亲对乖张孩子的妥协。

所以,电影暗戳戳真正输出的目标是年轻人。他们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也没有抵税的焦虑,他们关注的除了屎尿屁之外,就是所谓亚裔家庭对孩子的压迫式期望以及控制欲母亲的不讲道理。

最终年轻人在这部电影中满载而归——自己的乖张是由于亚裔家庭的压抑、而母亲满宇宙追着自己跪求和解。

先下个结论,这部电影是彻头彻尾亚裔元素点缀下的美式价值观电影。替换掉亚裔演员、撤掉亚裔元素,对这个电影的故事、价值表达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女儿是个abc,香蕉人、同性恋、假jj爱好者。这个角色毫不例外的贴着美式青少年的标签:写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的叛逆、喋喋不休的表现欲、高调的离巢、强迫父母无条件接受自己。

以我多年浅薄的好莱坞观影体验,电影中所有的青少年都是标签化的——这并不奇怪,美国就是这样的标签化社会,教化青少年要按标签生活成长。看看运动品牌的广告、饮料广告手机广告,无不教育年轻人要张扬个性放飞自我绝对叛逆。

对于那些天生不太叛逆的孩子怎么办?贴上软弱可欺的pua标签就好了。你要是孩子你选择哪个标签?

电影开头忙忙叨叨的几分钟所表达母亲的事业难、生活难、抵税难、亲子关系难、接受孩子同性恋难。这些元素最常出现在好莱坞单亲母亲作为故事背景的电影中,我打赌我看了不下一百部这样的电影。

大篇幅的絮絮叨叨却又没有明确描述这位母亲除了抵触同性恋、评价孩子体型之外,又做了什么促成孩子乖张的事儿。总之在毫无新意的美式絮叨之后,孩子的标签就给贴上了,而且罪过在母亲。同时将这一切传递给年轻观众,暗示他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而且竟然成功了。

我发现这是一部没有中华文化元素的美式价值观电影的同时,一部分内地年轻女性观众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

她们认为终于有一部站在女性视角描写女性生活的电影。

这是很搞笑的观点。

电影中的美式生活困境不知在哪个宇宙和她们产生了交集,她们是养活不知道为什么和自己对着干的半大小子,还是跟比她嗓音还尖细的柔弱男子结婚生活,又或者拿着假收据跟美国税务官掰扯抵税问题了?

我猜她们连个税抵扣是什么都不知道,恐怕也不知道自己可能还在家长的抵扣条件列表中。

但是就这群人肯定的告诉大家,这部电影描述了女性(我猜特指她们自己)的不容易。

但还好,接下来是各种屎尿屁和脑洞,纯粹的好莱坞电影,我个人觉得很好莱坞,还挺好看。

电影最后部分,又不顾逻辑的为美式青少年设置了两场胜利。

一场是母亲拼了命的追着孩子求她“回家”而最后又尊重孩子放手给了孩子选择的自由。这无疑让年轻观众获得极大的快感——家长认错跪求自己别走,但又无条件尊重自己的缺心眼儿选择。里外前后扎扎实实的满足了叛逆这种不合逻辑的行为心理。

而另一场出现在大结局,母亲虽然还刀子嘴,但豆腐心地接受了孩子同性恋,并且以微薄之力豢养起了一对儿乖张的美式青少年。

所以不知道主角儿忙活了一大圈儿除了接受两个大爷,又获得了什么、救赎了什么、升华了什么。

当然,年轻的观众对这些安排是很满意的。

不得不说,联想起《尚气》,最近这波披着华人外衣、表达着美式生活方式、传达着美式意识形态,又通过宣传舆论引导内地年轻人架空式的认同这种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

这可能是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吧。

2022-05-20
暗中观察 影视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

谈及特朗普,“很失望,我们成替罪羊了”

“从零开始发展行不通,我们必须拥抱中国”

“简直势不可挡!”美议员又操心起中国了

被当面说“胆怯”,特朗普大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