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多少1980后真正了解和理解所谓当年的 “计划经济” 呢?

小时候,很少能听到大人们讲述那些以前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乡下人很朴实。

1970-1990年代(之前)在乡下能看到的书本更是少,尤其在距离县城城区偏远的农村。长大后上学了,直到上了初中以后,才知道了还有历史这门课。但实话实说,历史课本的故事性对于青少年们来说特别弱,老师们不会也不擅长展开了讲。

再大了以后,国家经济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书籍都可以买到了。但是在农村或县城,绝大多数可以读到的历史故事显然还是很“戏剧化”或者粗线条。这时候我终于发现,小时候想听老人们口述当年故事的心一直在那里,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对国家历史故事的兴趣有时候反而好像更加浓烈了一些。可是,能口述当年故事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已经已经永远地不在了身边。

“忘记历史,也就意味着背叛”,也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或许那就像郭德纲说相声吧,他讲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那样一门优秀的民间艺术能够薪火相传,不绝后……当然了,这次笔者也不是要详详细细地讲述“计划经济”曾经发生的故事,望见谅。

500

2022年,究竟有多少“1980后”(1990后……)能够真正了解和理解所谓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究竟为何物,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图景社会现实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疑问。

【首先要严肃地声明,此文完全木有要瞧不起、轻视,甚至歧视年轻人的意思。相反,笔者历来坚定认同“后生可畏”,年轻人则代表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本文意在力求实事求是地反幼稚。何况一个人成熟还是不成熟,并不完全在年龄。你懂的!】

历史如果未有“亲身经历”,只是看书本或者听人只是轻飘飘讲,多半的理解会变形,甚至历史事实被扭曲,后来人千万要小心。对于历史,你可以“大胆去假设”,但务必“小心多方面求证”。切不要以为我们人类的智商已经有多高了,已经高到既能够看得清所有的过去,也能够想象得出未来会怎样。

甚至很可能的是,我们在许多方面未必就已经比300年前的古人,进化进步智慧了许多。

说到“计划经济”,我们国家自开放改革至今已40年有余。真正典型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在我们国家存在的历史时期大约在1952-1985年之间。(那时节,全世界都弥漫着一种“计划经济”的思潮和行动,包括不少奉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绝非像有些小朋友想象的,只有在一众“社会主义国家”盛行流行过)。

要知道,我们国家不要说在1990年,就是到了2000年,仍是相当大比例的居民人口在修地球,谋生计。脱离了“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活的人口占比在此之前,一直就不多。1998年之前的大城市都有哪些呢?那些所谓的“大城市”又能有多大呢?绝不好凭想象。

当年的“计划经济”在农村,基本没有典型意义的概念。代表广大农村经济特点的,长期依旧是自给自足为主特征的自然经济。换句话说,“计划经济”色彩最亮是在城市,在县城及以上的城市当中才可以更容易也看得见,也摸得着。

当年最多的县城也都很小。除了距离县城比较近的乡下人,太多距离县城远的村庄的乡民们,很少有时间、机会或者需要到县城里去。不是一年两年,是一辈子绝大部分的他(她)的一生中都很少去过的。

为何感觉有必要谈谈这个话题呢?

源于现在网络上(或者也有不少所谓经济学术界人士),现在中央政府一有出台涉及到“市场经济”调控、监管或继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建议的意见或举措,或“坊间”、或“学问界”,就会有不少担心是不是又要有“计划经济”的苗头了?!

说实话,这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感觉总有那么一些人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概这也是移动自媒体时代的一种“信息不对称”。

且不要说,至少笔者坚信,至少30年以内,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还不至于愚蠢到那样一个地步(这话或将被人视为太冒犯?)。重回“计划经济”?—— 现如今你怎么去重回?开放改革四十年,所谓“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那里只是一句戏言呢?丝毫不存在夸大。

如果不能理解“翻天覆地”是啥意思,其实也难怪。毕竟,想象中学习历来无法替代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在经历过“计划经济”的老百姓眼里,那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穷”!普遍生活都“很穷”!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似乎“什么都短缺”!当然,大家也都没钱,没余粮,日常生活的购买力都很低。乡村如此,城市里的居民相当大的一部分家庭也如此。

那真叫前工业经济时代。或者你干脆仍理解其为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也未尝不可以。

500

现如今你怎么比?

现如今,太多的市场经济领域是严重供大于求!落后的经济产能过剩,利润已经太薄太低了。当然了,居民购买力的增速也在某种程度有着持续往下降的趋势(机遇核挑战)。

更主要的是,这一切巨变最主要的动因动能是市场化,或者说私有产权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与积累。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和所发挥的国家经济功能,也得到了提高或提升。

与当年相比,如此庞大到无法比拟的国家经济规模之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即便能够截然区分开(事实上已经很难做到或者说已经太难了),也似乎已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比,更不要说就业了。其实“计划经济”最大的挑战和历史性考验,是国家面向世界未来发展的居民充分就业的问题。

再就是经济全球化,我们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经深度地参与到其中。没有中国的全面参与,所谓经济全球化根本跃升不到今天这一步,世界也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

现如今,限定住了我们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工业化、再工业化(后工业化)以及现代城市化,驱动整个我们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已经不再是简单单纯的所谓“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机制,除非我们中国彻底变了天。

回到“计划经济”?还怎么回?怎样才能回得去都是一个无比烧脑的大难题。

熟悉新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开国之初我们国家可以说最有政治条件也都没有那么做。“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不过是我们中华民族“社会主义艰难实践中间探索的一个时间段”。尽管之后从典型的“计划经济”当中转型出来费了很大的劲,但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主动与被动发展进步的辩证法。

你若“真想回去”,估计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也就做梦吧。

这是不是也是需要牢固“树立”起“四个自信”当中的意思呢?

切不要被一些边边角角的舆情舆论带了节奏。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个人想象外,难保也会有一些特殊别有居心者,它唯恐天下不乱。

一代伟人邓小平当年讲,中国共产党需要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之后呢?只有天知道!历史唯物主义者从来不信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一下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还会有反作用”,那么大体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我们这个国家再也不会退回到早先的那个所谓的“计划经济”的时代了。

人们对回顾“计划经济时代的感受”,与“计划经济时代”方方面面的历史动因和方方面面的呈现,完全就不是一码事。

万古江河东逝水,时过境迁,还要刻舟求剑?

【附注,

一、当年各个国家的计划经济差别也很大,不是完全一个样。就好比当今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多了去了,各自具体的发展情况那绝对是千差万别哈。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

二、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强调我们国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笔者只是说,我们国家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却完全木有一一棍子打死“计划经济”的意思。世上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只有实践出真知。我们决不能“用后四十年否定前30年,同时不能用前30年否定后40年”。

四、工业化是关键。但不简单的是,它往往既属于发展主要的原因也属于主要的结果,是因也是果。要想说得再清楚,太烧脑了!

五、邓大人说得好,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都只是手段。计划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我们管它叫管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可以归结为管理水平相对地落后。】

后续相关话题文章思考:

“ 劳动力市场 ” 真能解决充分就业吗 ? 评论 0 社会

2022-04-15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直播:美国新一轮“弃台论”,不同寻常

加州州长急眼:中国躺赢了,你们到底站哪边?

“暴政!”哈佛禁令引众怒,中国学生不敢离校

特朗普胡诌:有学生2+2都不会,怎么进的哈佛?

“美国给中国送大礼,共和党人这下该解释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