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否认带“洋”字名称的隐含事实,如同不必将圆明园修复一样

【本文由“成道之子”推荐,来自《解放以前中国连个钉子都造不了,我们把钉子叫“洋钉”,这个是不是很可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洋钉”在于那个“洋”字——机制钉。你去博物馆里面看的钉子,你好好仔细看一看,跟机制钉明显不一样的。

 

还有“洋火”,也就是火柴。按你的说法,我们五千年文化是最早使用火的民族之一,所以洋火也是以讹传讹?

 

还有肥皂叫“洋胰子”“洋碱”,我们当然自打产布就洗衣服,但那也是以讹传讹?

 

还有自行车叫“洋马儿”,我们铜车马那么精致,所以这也是以讹传讹?

  

还有“洋布”、“洋油”……

 

……

 

清朝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化底子,洋务运动针对的面极窄,但外国商品涌入中国的量极大极快。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名称虽然到80、90年代还有人用,但今天早就消亡了。无须否认有这些名称的记忆隐含的事实,如同不必将圆明园修复一样。

2021-08-11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想‘打下’中国无人机?不可能”

“上演发癫闹剧的美国,正给中国让路”

对马斯克的首个实质性反制,来了

贝森特也威胁上了:赶紧谈,否则...

金砖声明不点名批美国,“G7不再主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