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工生,之前觉得“语文”这种东西就是矫情,饱受社会的老拳后我明白当初错了
【本文来自《本人高中生,希望语文的分值比例能降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03年毕业的。当年也是理工学生,一门心思觉得,语文这种东西,就是矫情!
但是,等我饱受社会的老拳,发现当年的坑就算是没有踩,出了校门搞不好就得被埋起来……
文理不分家,以前不理解,现在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必须,就跟维生素一样,ABCDEFG……
可能,我的个人生活经历,能够对你有点帮助。在此絮叨一番吧,不喜勿怪~
在03年毕设期间,日常的我就是戴着耳机,编着程序,听了一个讲座,余世维先生的南京邮电讲座。
内容不去评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撼!跟我听过的哲学老师讲述的内容很有共通之处~
好了,为什么他会如此吸引我,甚至此后的十多年,此人一直是大企业的座上宾?
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口才、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高远的格局……抱歉,一边呆着吧……
文学这种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东西,它不像是以数学为根基的理学。
理学,在绝大多数时候,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文学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不是讲对错,更多的是讲好,或者不好~
好了,问题来了,文学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换句话说,人们费那么大劲儿搞这个,干啥?
因为,人不是机器!人不是机器!人不是机器!人不是机器!人不是机器!
人有丰富的感情,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多时候,人需要别人明白自己,也需要明白别人,这就是共情能力!
文学,能够帮你~
如果,你有时间阅读小说,记住,一定是一流小说,你就会发现,它对人的情感描写的很细腻!
一流小说,我认为至少有几个特点:人物必须众多,不能太少;性格必须各异,不能重复~矛盾必须足够,不能平淡~
好了,我国的四大名著妥妥的就是,还有莎士比亚这个老先生的作品。当然,还有久经考验的其他的名著~
好像是丘吉尔吧,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宁可没有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虽然印度能够提供大量的物资,但是,在调动人的情绪方面,莎士比亚的作用还是远远无法比拟的。
说点实际的:如果我有足够的文学熏陶,我能够认真的观察对方的眼神,我就不至于被我的对象说:我是硬着头皮嫁给你的~
说点现实的:现在的我,走在路上低着头,天天想着各种工作上的问题,电脑算是俘虏不了我的人也得拴住我的心~
领导怎么想我?这家伙,除了有点技术,小翅膀还是不够硬啊!路上连个招呼都不打,这几年让他先做做冷板凳……
如果当年的我,能够有人跟我说说这些东西,我会怎么做?也许,我会在这几方面下下功夫:
看一两部优秀的话剧,让自己的情绪彻底的被高级演员好好调动一番,让情绪宣泄一下;
听一两首优雅的旋律,很多时候,音乐都是一个人听的,很多歌词差曲佳,个人偏好纯音乐;
读一两部官场小说,这里面基本上都是各种勾心斗角,虽然不喜欢,但是躲不过去。知道别人怎么玩的,别一个不小心得罪了人,被别人算计了自己还也不知道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