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鹏是证券市场的老面孔,他关于“蚂蚁”的观点,我在这里怼他几句
【本文由“你的川宝”推荐,来自《刘纪鹏:应给“蚂蚁”多一些包容》评论区,标题为你的川宝添加】
刘纪鹏是中国证券市场的老面孔,在80-90年代,当初创立“联办”(可能有些人不了解联办的背景,很多大牛人都是出自联办,这里不占时间篇幅,以后再说)时,也算是号人物。但最终,既没有入阁为仕,也没有下海冲浪,仅仅在某几个大学轮换着教书为生,究其原因,有点类似于某大炮。
能够有机会diss刘大牛,荣幸之至!希望小编高抬贵手。
第一、蚂蚁金服的坏账率只有1.23%?几亿笔贷款?蚂蚁贷款发放的金额总计是多少?如实披露的是多少?贷款坏账率的计算应该是以当期贷款发放的总金额为单位,而不是以“笔”为单位!
第二、蚂蚁金服的的大数据不是金融科技也不是金融创新。更不是蚂蚁一家独家拥有的技术。就算有人不同意,非要说是,这荣誉的帽子戴不到蚂蚁的头上,而是其它机构。
(1)曾经在其它帖子的评论中,说过这样的观点:某监管部门的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在蚂蚁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还在完善之中,只不过并没有滥用大数据的技术,仅用于监测异常交易数据,其技术水平设备水平比蚂蚁牛多了,只不过人家低调而已。
(2)传统银行并不是没有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而是运用的很多很深,只是没有过分地宣传而已。由于监管比蚂蚁更严格的原因,没有滥用这个技术。传统银行由于需要遵守《巴塞尔协议》,遵守监管规则的原因,有些风险业务只能放弃不做,而并不是没有能力做。这从某种程度上看,是给蚂蚁放开了一个野蛮生长的空间。不能讲传统银行搞贷款垄断,那么多银行,如果客户合规,为什么不能贷款?没有这个银行还要其它银行,银行间的合理合规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不存在所谓的贷款垄断。在象牙塔里呆久了,已经不食人间烟火了。
(3)大数据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是如何使用,为谁使用,是否合规合法,是否侵犯公民权利。
第三、哪个行业为不想形成垄断,形成规模经济?这句话有问题,形成规模经济的前提,是合法合规,才能促进社会进步,为公众谋福利。为了形成规模经济而意图垄断,这种说法是有鼓励违法的意识嫌疑,作为教书育人的教授,这种观点很片面,有失水准和身份。刘教授后面随之的言论就更不像话了,这与他本人在证券市场上的某些言论有些雷同。
真希望刘教授走出课堂书斋,到基层调研,多听听各方面的看法,不光听民营企业的呼声,也要听监管部门和传统银行的观点,实事求是才是做学问的根本。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