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外历史对比,汉人的总体战绩处于顶尖水准,这也是稳定疆界的根本保证

【本文来自《古代历史与现代小清新想象的历史有多大差距?》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汉人(诸夏)从先秦时期已彻底转变为农耕民族,农耕技术与手工业技术发达,粮食富足,甲兵精良。而蛮族的生产力非常落后,武备落后。不仅是北方蛮族,南方蛮族也是如此。

制度落后,没有足够的剩余物资,导致蛮族很难抵抗天灾。一旦遇到重大的天灾,它们为了活命,只能全民皆兵,出动抢掠。这给了后人一个错觉,蛮族战斗力很好战,其实它们完全是生产力落后却总想不劳而获。

修长城的原因在于汉人对蛮族的草原没有兴趣,因为没有价值,美帝修边境墙也是同理。

当中原王朝稳定时,它们完全不是汉人的对手,从两汉的战损比便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夫汉兵一,当胡兵五

后汉书记载: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区区几十个汉人士兵就可以控制一座城池。

在没有佛教渗透影响民间的两汉时期,汉人的社会风气非常质朴,还保留着浓烈的尚武风气。民众携带刀剑出行的风气很普遍,动辄拔剑杀人,打仗时良家子争相从军,可见一斑。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被太多人忽视了,古代中国的国土是动态化的,并没有稳定的疆界,更没有主权国家的概念。

汉人以天下的主人自居,要维持天下体系的稳定,必须同时应付无数个习俗不同的部族,或招抚或镇压。而东南西北几乎都是蛮族的势力范围。能够被记入史书详细描述的蛮族都是有过大规模交战记录的蛮族,更多的蛮族只是一笔带过,但并不代表它们对天下的威胁不存在。

汉军为了彻底征服海南岛,先后发动过三次战争,史书记载说的模棱两可,以至于我不能确定当时的海南土著是当代的哪一个民族。

两汉延续四百余年,四处征战奠定了中国版图的雏形。征服南方是很困难的事,当时的南方连道路都没有,一边修路一边修筑城池据点。现代人还以为中国天生就有这么大,南方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

南方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蛮荒之地,到处都是荆棘丛林,沼泽遍地,蚊虫肆虐,非战斗减员的比例很高,蚊虫带来的疟疾可以轻易杀死一个强壮的士兵。

从这点可以看出,垦殖开拓是非常艰难的,这个漫长的过程还要应付各种土著无休止的袭扰。

两汉的辉煌过后,五胡乱华拉开序幕导致汉人第一次大衰落。这次衰落的起因是汉人无休止的内乱,从三国混战到司马家的八王之乱,能征善战的精锐士兵死伤殆尽,胡人第一次拿到了全面优势。

从历史的脉络来分析,在战略层面,汉人只输掉了一次民族决战,就是蒙元灭宋之战。蒙元确实很强,灭宋之前已经控制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无论生产力,兵力,还是武备器械都远远超过宋朝,加上宋朝重文轻武,是最弱的一个汉人王朝,输的不冤。

而满清灭明我不太赞同,明亡于李自成之手,满清就像趁火打劫的强盗,不过是一个聪明的强盗,入关后作为对手的残余势力五花八门,水平太次。

当然,汉人的单兵战斗力确实一直在下降,弓马娴熟,愿为国征战的人越来越少。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来看,两汉是巅峰,李唐算中等水平,到了宋明,明五征漠北只能算是回光返照了。军队战斗力更依赖朝廷的运转动员,一旦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完全没法看。(这里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宋明是高度集权的扁平化社会,暂且不论)

另外,拿王朝末期的军队战斗力来对比开国初期的蛮族军队也是有失公允的。我从始至终都不认为满清八旗的战斗力很强,在冷兵器时代只能算中等水平,因为过度依赖重步兵,骑兵的表现很差,远不如鼎盛时期的蒙古人。

还有一个历史规律,无论汉人,蒙古人还是满洲人,进入巅峰期之后,战斗力都会不可避免的下降。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这点很难避免。

蒙元末期,一万明军骑兵就可以击败六万蒙古士兵。满清末期,八旗兵的表现有目共睹吧,八里桥的战绩简直没法看,与衰落期的汉人与蒙古人相比,战绩更惨不忍睹。相对来说,农耕民族的汉人反而是战斗力保持的最久的民族。

通过中外历史对比可以得出结论:汉人的总体战绩处于顶尖水准,这才是能够牢牢占据东亚最富庶土地的根本保证。

说到这里,我希望各位反思一下佛教的危害,如果没有儒家文化的压制,汉人或许跟蒙古人,鲜卑人,吐蕃人一样被佛教彻底毁灭了。

2020-11-08
社会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

谈及特朗普,“很失望,我们成替罪羊了”

“从零开始发展行不通,我们必须拥抱中国”

“简直势不可挡!”美议员又操心起中国了

被当面说“胆怯”,特朗普大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