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拍摄的作品,有几部印象挺深的
【本文来自《大咖共话超短片:手机作为工具,如何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最近一直在关注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其中超短片单元昨天颁奖公布了。
这个竞赛已经办了五年,它的赛制很简单,创作者只需要用手机拍一支时长5分钟左右的超短片。
颁奖现场有很多创作者分享,手机创作更自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拍到更鲜活的内容。又比如,很多影像作品邀请了非职业性演员参与,用手机拍摄不会造成“大场面”压力,还原更放松、更轻盈的拍摄现场。手机不同于长枪短炮,能去到各种“难以到达”的地方。
同时手机影像功能也在不断优化进步,在暗光、微距、手持抖动等等场景下,用手机拍摄也可还原优质专业级的影像结果。
再说回这些代表性作品,有几部印象挺深的:
《元年》讲述在危机四伏的末日世界里,三个陌生人为了躲雨在一间废弃厂房里相遇。全片有一种荒诞又现实主义的贴肤感,像一场浓烈的异星漫游。想起同样是绝地求生氛围,饶哓志在《万里归途》里打造的那个战后小镇无比精心,而《元年》其实只取用了一部手机、一间废弃钢厂,但通过蒙太奇剪辑、夜间篝火光源设计,嫁接易发联想的情节,也成功使影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末世氛围;纯黑白影像作品《尾声》,导演只用一部手机完成了画面所有长焦镜头拍摄;讲述家庭亲密关系的《一起晒晒太阳吧》,记录的是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对话;《等待》捕捉了人物大量面部特写与细节神情……
它们共同传达了一个信号,用手机拍摄短片风格不受限,自由度与灵活度强悍,任何灵光乍现的idea都有机会从这个巴掌大的端口转化为电影表达。这都让手机拍摄影像是不是要成为主流了这个问题生发出更纷繁的讨论。
其实再想想,又怎么仅限于这些参赛创作者呢?
如许知远所说:“当手机品牌开始研发出越来越强大的拍摄功能,它也会促使使用者的‘眼晴’发生某种变化”。
当人们开始记录生活中的「电影」和灵感,创作者身份自然迭换,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属于自己的超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