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柴少薪成为唐宋时期文人重要的哀咏主题之一

【本文来自《农业补贴工业就是一个伪命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宋仁宗时期曾经颁布法令,规定凡是偷砍别人家桑树的,42尺算是一份,达到三份就要判死罪。

由于木柴非常紧俏,贩卖木材也成为当时利润比较高的生意,甚至连皇亲国戚都参与进来,政府一方面对砍伐经济林木的人治罪,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下令严厉打击那些垄断木柴、囤积居奇的人。

由于供不应求,再加上囤积居奇,汴梁的柴价、炭价不断上涨,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颇为困苦,为此朝廷曾多次向老百姓出售平价炭,结果每次政府出售平价炭,总会引发抢购狂潮,甚至会出现踩踏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

虽然朝廷想了各种办法,但木柴紧缺的问题随着可砍伐的森林资源日渐减少而越来越严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嘉佑四年(1059)的冬天特别冷,经济十分萧条,底层老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因为买不起粮食和木炭,跳河、投井的数不胜数。

为此,缺柴少薪成为唐宋时期文人重要的哀咏主题之一。

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他见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因为燃料匮乏,“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即使来了极贵重的客人,“便与空饼、冷菜”,作为招待的佳肴;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曾说:“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折生柴带叶烧”;

唐代诗人孟郊在《苦寒吟》中哀叹“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

北宋诗人赵扩买不起柴,只好“毁车充薪”,把家里的车拆散生火来做饭;

南宋诗人韩淲“家贫无人去拾柴”,只好在寒冬里咬紧牙关发抖;

元曲《朝天子·客况》里,穷人家柴薪不够,只能听凭冷雨寒风摧折..

发表于广东省
2024-04-12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科威特:里程碑!对华合作重磅项目接近完工

39%!“瑞士举国目瞪口呆…”

就业数据两月掉25.8万…特朗普破防,开了统计局长

“特朗普把印度当成反面教材,用来威胁其他国家”

“美出口审批机构趴窝,企业界急喊:中国订单要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