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过分强调“正宗”没有意义
【本文来自《方言值得保留,但应该作为文化现象,而不是交流工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上海话主体还是苏州话加宁波话中的一些精髓为主,苏北口音影响并不大,因为苏北口音尾音重下而上海话口音尾音扬上,你说有些用词进入了沪语是很有可能的,但最终大量早期苏北移民的口音,还是被同化了。在上海,苏北口音,本地口音,宁波口音,特征很明显,一句就听出来了,但苏州口音要多听两句才能听出来。
其实《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在《爱情神话》之前的沪语电影,但这部电影里除了少数两个上海演员之外的沪语,都很不标准,但我倒是觉得这是导演的故意为之,因为三四十年代,正是今天沪语形成的起始阶段,大家都是新上海人,我有北方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现在已经完全融入本地圈,结婚结的早,小孩都快结婚了,感觉再过几年可能都有第三代了,他当年学沪语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过来的,到现在,除了极少数几个词,你基本听不出异样。
10多年前我在嘉定一个德资润滑油企业做储油罐及管道工程,遇到一个阀门供应商,东北男子,30来岁,讲一口流利的上海方言,周围上海人都夸他讲的上海话比他们自己都“正宗”。后来又在奉贤住了1年多,周围大都是外地人,都讲普通话,连学校老师都用普通话教学。
我从小到大周围都有上海人,虽然是北方人,但听上海话没有太大障碍。
上海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上海话属于吴语,是一种杂合性方言,没有标准不标准。因此,过分强调“正宗”没有意义。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用的人少,必然会式微。普通话的普及加速了各地方言的消失。很遗憾,但大势难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