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现实,老子就是一个内卷后的躺平者,就如深爱老子的这些人
【本文来自《“玄之又玄,众眇之门”之玄妙何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道”,指的是“异中同”;名,指的是“同中异”。
“无”,指的是“无区别”,天地混沌未开时“毕同毕异”的状态;“有”,指的是“有区别”,宇宙世界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大同小异”并存的状态。
“妙”,意指同也,不同的事物之间,有微藏之同,称“妙”;“徼”,意指异也。本意指边界,什么事物有边界?同一整体之中,相异部分之间的边界,称”徼“。
“此两者”,指的是“异与同”这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异”与“同”这两个有区别概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同出而异名尔。人类认知世界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只有”异“与”同“这两者,除此之外没有第三者。人类所使用的所有其他概念,都同样是为了描述事物不同的异同结构形式发生的异同互化关系的暂定性指代。
"同化异",形状上用“人”形来表述。从上面同一个点化异出来的两个点,再次经过各自化异的过程,其中有一对相异处又合了同,所以用“众”形来表述,把这个“众”字向下无限地写下去,中间“8”这个形状,就是“玄”的古体字,它代表了“同化异,异合同,新同化新异,新异再合同”这样相似而绝不重复的物质发展变化过程。纵向的,称螺旋上升,横向的,称波浪前进
道德经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过是它让人在道无之时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而在道有之时给人提供了一种客观性。
客观性是人无法抗拒的,毕竟它能为人所感知且不依赖于人的感知。说到底,人在面对客观性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有限。
道德经就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试图说明客观性,所以有很多的尝试,通常把道视为一种规律的解读就是一种尝试。
以现代人的理解,道就是唯一的本体,道德经的唯物性就是把道当作第一性,把人当作第二性的。
以道为起点,又以道为终点,还以道为中心,这就是道德经的道经这一部分的任务。
什么玄妙什么异同,不过是人在道有之时的认识论,具辩证法思维,还有,人在道无之时的无可奈何。
德经部分则是论述人的有限。
既要尝试挣扎,又时刻不忘自己的有限,于是有了无为,若水,无争等等。
道德经真正的核心,就是求长生,道教和儒教对求长生,一个是求入道,一个求成圣,前者更接近道经真意,后者曲解了德经的挣扎。
道德经是如何求长生呢?
把有限的自己融入无限的道,就如唯物论是把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不灭的物质。
因此,争论道是什么没有意义,道就是道这种存在。有限的人掌握不了无限的道。
还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就是粗略而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它还尝试着让人挣扎,只是又深知自己的无奈,德经就是这种理论。
归于道,这就是老子的想法,后人显然是想多了。
回归现实,老子就是一个内卷后的躺平者,就如深爱老子的这些人。
我来画个像:内卷之时有了不少财富因而可以专心到老子那儿找共鸣,所谓浮华之后看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