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按照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去培养,但社会不会对任何人才照单全收都发高工资

【本文来自《我那天教孩子一个数学问题,教得我最后气走趴床上哭了,是真哭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家长应该按照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去培养,但社会不会对任何人才照单全收都发高工资,一个人从单身到结婚到混成家长,其中必然经历了很多艰辛,见识了社会的各种冷暖,这些人生经历会摧毁任何人对理想这个词汇的幻想,如果生了一个特长和喜好在以后几十年中混不上高工资,那么必定是接受不了的,对于家长来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能够享受到高级医疗护理已经是终极的人生梦想。

想象一下,一个刚诞生六年的孩子——比我当年那样——带着稚气对你说他立志要去研究恐龙,做一个灰头土脸身无分文没有任何风光可言的古生物学家,就像《侏罗纪公园3》里那个为研究经费折腰的主角那样,你也肯定会像我父亲和班主任当年那样笑容凝固,去当一个虚拟金融从业者该多好啊,只要进入业界几年时间就足够买别墅购豪车,三妻四妾儿女满堂不多说,情妇多到可以住满一小区,然而你孩子搔搔头,问你虚拟金融是干什么的,你解释半天,孩子说我不干,这东西多乏味啊,没恐龙有意思,估计你即使没有当场一个大耳光盖过去的心,事后也会偷偷扔掉他的所有塑胶恐龙。

没有任何家长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去选择一份30岁前赚不够买房钱的工作,这个社会的定义权是掌握在企业的招聘席上的,如果残酷的招聘者不需要你的特长和喜好,那么你最好马上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多呼吸一分钟都是浪费地球空气,招聘决定学校毕业考试的题目,毕业考试的题目决定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决定入学考试的题目,入学考试决定小学毕业考试的题目和课程,但是因为小学不设入学考试,招聘也决定不了孩子的天赋,所以链条到此为止了,接下来必须通过淘汰进行筛选,因此小学实际上是整个内卷中最残酷的一环,是人类的量产定制工厂,如果人生真的有一次淘汰是真实的,那就只有小学毕业考试,如果孩子的天赋、特长、喜好乃至发育进度与最终目标不匹配,那就只能强行加以歪曲修正,拔苗助长,这个过程附带造成了大量悲剧,比如小学生因为仅仅一次的意外低分而跳楼之类。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音乐,一个对音乐史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音乐家,一个功成名就的演奏家,他只要有这方面的特长,有这方面的兴趣,以此为终身事业,就足够了,未必一定要精通语数英理化,但是在当下如果你不精通语数英理化,那么你就过不了高考合格线,因此也就进不了音乐学院,因为虽然习惯上叫学院,实际上音院是本科。

发表于广东省
2023-10-28
教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北约秘书长竟帮腔:中印敢继续对俄贸易,等着制裁

美犹他州跟着挑事:这项投资收益颇丰,但就不卖中国

“中国人才都回国,美国损失好大”

4000亿美元!“美国狮子大开口,韩国犯愁”

哈佛报告澄清!“这里被西方冷落太久,该正视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