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和投资是怎么吵起来的?

在如何拉动经济增长这件事上,经济界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刺激消费,用消费扩张来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派则主张投资,认为投资才是消费的根基。投资扩大,财富增多,消费才能扩大,经济才能增长。

这两派都有著名经济学家坐镇,唇枪舌剑激烈对攻,已经到了指责对方智商和人品的程度。然而细品两方的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消费派”认为,现在有大量投资的回报不好,很多项目无法回本,已经到了债务堆积,金融风险陡增的地步。与其把财富浪费掉,为什么不能减少投资,降低负债,还富于民,去增加消费,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呢?这不能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吗?非要去建水司楼,修那些不能回本的基础设施和面子工程,为了政绩把财富都打了水漂有什么好处呢?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痛”。

“投资派”则认为,财富是没有办法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它只能在生产投资中产生。说消费能拉动经济发展的人,不是傻就是坏。不把财富用于投资和生产,都消费掉了,与坐吃山空有何区别?哪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靠扩大消费实现的?哪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得开投资和生产的扩大?说消费能拉动经济发展的,其心可诛。这是要让中国走美国的路,走“去工业化”的路。这是饮鸩止渴,要刨中国繁荣富强的根。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不去投资就会失去产业升级的机会。而失去产业升级的机会就是坐等产业链转移。在降低甚至失去造富能力的基础上,谈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是脑子进水了,或者心黑了。

两派的观点相反,但听起来都有道理,到底谁对谁错呢?

消费派似乎看重短期的市场回暖,看重债务和金融的安全。而投资派则看重长远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重造富基础的维护。

那么,现在应该听哪派的意见呢?

如果听投资派的意见,依旧靠国家力量收集民间财富,再牵头进行投资,只会让债务和金融问题继续恶化。因为投资并不一定产生财富,生产也并不一定扩大财富,所以才会有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经济发展,财富新增,利润提高,在本质上依靠的是科技创新,是效率的提升。如果科技创新乏力,效率难以提高,财富就不会有明显新增。当工具不能从石器升级为铁器,谈财富增长是不可能的,连扩大生产都会有一个边界不能突破。这就是“石器财富”达不到“铁器财富”的原因。因此,在科技创新放缓的时期,投资是有很大风险会亏本的。大量财富将被浪费掉,或者称为“试错成本”。其收益的可靠性难以确定。这在经济形势岌岌可危的时候,是难以给人们带来信心的,也不一定是明智之举。科技创新需要投资,但它最终是灵感决定的。不投资很可能不会产生灵感,但是投资了也不一定就有灵感。不是投资最大,灵感就最多。如果研究方向错了,投资最大的反而有可能输掉底裤,至少突破时间会晚于对手。

如果听消费派的意见,把财富转移给居民,或留给企业,想方设法扩大人们的消费,则生产规模不会达到新的高度,因为投资没有扩大。它只能是让下滑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而不会有人们期待的“新增长”。那么,在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下,也就是在财富分配规则不变的情况下,贫富分化将更加严重。因为财富总量如果不变,被设置了天花板,经济就进入存量阶段,利润就消失。那么,市场经济会迫使各种市场主体加剧竞争去实现“私人利润”。这种竞争最后会导致阶级关系恶化。原因是,总利润为零,私人利润就只能来自他人的损失。而资方会转移损失,通过加班不加薪,或者减薪裁员等办法,把损失转嫁给劳动者,以维持资方自己的财富规模和竞争能力。于是,资方与资方的竞争就变成了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的竞争,且吃亏的一定是劳动阶级。因为,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是以资本为核心,以资方优先获利为原则的。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劳动者的财富不断减少,消费不断降低,让产能不断过剩,迫使资方不断减薪裁员,造成失业不断扩大,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把经济循环毁了。这让国家减税降费,还富于民,活跃经济的努力化为乌有。原本增加投资还有扩大新增财富的可能,有利于降低阶级之间的争斗。现在利润没有了,市场经济的规则只能恶化阶级之间的关系。刺激消费成了饮鸩止渴,变成寅吃卯粮的透支消费,透支市场活力,最后让经济和社会都直奔危机而去。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两派互相攻讦的焦点,表面上是财富应该被用于“投资”还是“消费”,实际上是,“存量时期”的财富要分配给谁最合理。

这包含了两个子问题: 

1.如何让财富总量继续增加?(避免进入存量阶段) 

2.如何让财富总量不减少?(存量阶段如何保住存量财富,让经济不下滑,不出危险,保持现有生活水平) 

前者的答案是继续投资科技创新。然而,科技创新所需的灵感是人类无法控制的。所以,经济运行阶段的变化在本质上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后者的答案是劳动者的财富不能减少。因为在总财富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财富减少,消费就会减少,产能就会“假过剩”。资方越是追逐私人利润,使自己财富不断增加,社会消费总规模就会不断下降,迫使产能跟随减少,最后毁掉整个经济。 

富人将越来越富,也越来越少,而中产阶层逐渐消失,穷人越来越多。财富一边减少,一边集中。富豪们逐渐走向孤寡,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站在历史洪流和历史车轮前面,螳臂当车。

劳动者在财富不断减少后,劳动回报将不断小于劳动付出。“劳动力再生产”将无法完成,表现为消费低迷和生育下降,且愈发严重。失业者、返贫者、负债者……的激增会把社会氛围推向紧张和危险的境地。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经济问题的真正核心是——在存量阶段如何进行财富分配才是最明智的?即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才是正确的?

“投资派”和“消费派”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互相不能说服对方的原因是——他们都有同样的前提条件,即“不想改变经济模式”,不想改变财富分配规则。而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 

如果不改变分配规则,那么无论是增减投资,还是增减消费,结果都是差不多的。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当存量阶段到来,财富总量趋于不变后,财富分配规则若不能改变,就意味着无论投资和消费怎么改变,都不能改变财富流向,不能改变贫富差距恶化的现实。它们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双双做了“裱糊匠”。裱糊匠和裱糊匠争来争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如果非要说二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他们各自的隐秘性和迷惑性不同。消费派尤甚,它更能混淆视听。

消费派将积极主张国家让利,减税降费,“国退民进”,增加货币供给,给企业,给老百姓直接发钱。这样做好像是还富于民,对普通老百姓有利,但实际却是,当社会主义国家掌握的财富少了,将更加无力照顾普通群众。而市场上的钱多了,流动性就会增加,经济循环将被加快。这在底层分配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财富将加速向资方转移。哪怕将钱直接发给劳动者,最后也是资方的财富增加,劳动者的财富减少。

因为,资方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以及附生的“商品定价权”和“劳动力定价权”。有了这三个权利,在总财富不变的“存量阶段”,任何发钱的举措都不会伤及资方利益。发钱的目标也不是为了增加劳动者的财富。在总财富不变的时候,劳动者财富增加,就是资方财富减少。这是市场经济的“私有加竞争的特质”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发钱的目的只可能是——加快经济循环,好把劳动者的财富变为资方的“私人利润”。

资方有了利润,就不会让企业停产,经济就不会停摆。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显然是个“昏招”。原因就是前面说的,财富总量不变,劳动者的财富减少,会让劳动回报小于劳动付出,严重损害劳动力再生产,使消费和生育都快速低迷,最后毁掉经济循环,把经济推向深渊。 

至此,人们将明白,为什么一边有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希望扩大开工率,一边又有大量人口失业,生活愈发困难,可是他们就是无法联手进行生产。以至于整个生产力被破坏,社保资金不断萎缩,收不抵支,不得不逼迫老年人延迟退休。最后,把年轻人,把老年人,把所有人和所有企业都逼入绝境。而实际上,科技未倒退,自然资源也能供给,存量阶段完全能够保持存量财富,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保证经济不出现危机。 

由此可见,一切祸乱的根源就是——以“利润”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在“私有加竞争”的模式下,逼迫所有主体“在没有利润的存量阶段去追逐有利润的分配”。

“零和博弈”让市场经济在它控制不了的“存量阶段”里,用“有利润的分配”把经济毁掉了。投资派和消费派争做裱糊匠,都拒绝改变分配规则,所以它们的争吵和互怼只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是隔靴搔痒。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搞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 

正确的做法应该往这样的方向思考:

如何在没有利润的阶段保持开工率,保持生产规模,保持劳动者的财富不减少,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然后,将适量的财富投资于严格论证过的科技创新领域,避免为了投资而投资,避免浪费。浪费往往是资本得利,国家吃亏,百姓受损。

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在存量阶段”,只要经济开启“错误的竞争模式”——私有资本的竞争模式,只要运用错误的财富分配规则——资方优先获利原则,就会让整个经济为了利润开始减薪裁员,加班不加薪,用货币洪水来洗劫劳动者的财富,最后掀开潘多拉魔盒——用利润,用零和博弈,把人变成鬼,让原本繁荣的经济自毁掉。

分享几篇文章,作为本文的进一步论述:

《“公私之争”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

《发展经济要想明白财富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是怎么毁掉经济的——兼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经济是怎么运行的——最简洁经济原理》

 

2023.08.15

 

发表于北京市
2023-08-15
社会 财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MAGA之子”杀死了MAGA旗手

“美国捉襟见肘,再看看中国…”

超10万人涌上街头,马斯克“现身”:英国该换政府了

当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学生跨境来中国上小学……

柯克遇刺后,美国网络涌现“人肉开盒”的报复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