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何以“封神”(上)——评电影《封神》的立意与偏离

​《封神》看完了,一句话概括就是:观影体验和剧中角色形成了高度共振,电影在对原著大改之后,立意与结果的偏差也与原著完全一致。

本篇观影体验突破2万字,但风闻社区单篇的篇幅限制为2万,在忍痛删除一些次要内容(如对特效、服化道等的点评)的情况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描写对影片的分析。下篇则是基于我们的历史文化,亲手动笔来重构一个自我感觉足以中国的封神故事

首先声明一条我一直坚持的基本观点:“封神”是一个从古代传下来的、但从未得到相对完美收尾的IP,《封神演义》是一部作者才华和笔力明显hold不住格局与雄心的作品,并且一开始的设定就发生了重大偏离。纣王统治的王国在一开始便是国泰民安、内外和谐,一切灾祸的开始只是因为纣王在女娲神庙写了一首格调不高的明朝风格诗歌,惹怒顶流女同志之后引发的蝴蝶效应,甚至在见狐狸精的那一瞬,作者还要意犹未尽来上一句补充:“只因这费仲一语,将成汤六百年基业送与他人”(让格调如此主动投河的作者呻吟,在原著里真比比皆是)。然后到后文不断复制粘贴,每次都是大邑商这方征讨前大骂一通以下犯上乱臣贼子,再让周师回骂一段应天顺人造反有理,于是双方开始对打,每章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一般在一到三章内反方死绝,再开始下一轮循环往复,并不断充斥着作者又来呻吟语:天命已到,某某某魂魄去了封神榜/天命不绝,某某某又还魂回来(连姜子牙都被这么安排了几次,欧迈雷迪嘎嘎)。

请问,这样的原著,是不是就像书里的商朝一样谁忠谁死?忠于原著?不存在的!可以说《封神演义》本身就是古人传下来的一部爆米花作品。所以任何有志于把封神拍出深度大片质感的,都必须对原著大刀阔斧改编才是合理的。单纯在这一点上,改编是不应该受任何指责的。

“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我们不能让这些东西在博物馆中化为尘埃,我们要将它融入现在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从中汲取力量,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使命。”-----------乌尔善  “我们试图用当下最新的视角、最好的技术去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神话故事,希望观众能够在大银幕上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封神的故事,剧组8000人用了10年时间才讲完,种种细节道不尽中华神话之美。”----------乌尔善

所以导演应该还是想给我们讲一个中国故事,而不是喂我们吃爆米花的。那么什么样才是合乎中国风格的改编?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改编?这里面将引出我的另一个观点:那就是《封神演义》在稀烂重复的笔力与情节之下,其实隐藏着不逊于四大名著、甚至还有部分反超的价值内核,这将成为改编的阵眼。相关内容我将在最后给出我的想法。首先主要立足于电影本身,来做一番心得体会报告。考虑到影片还在上映,为了尽可能减少剧透,将不采用按帧顺序的分析,虽然这样省力点,但该提炼的还是要提炼,这也是我对这部数年磨一剑、据说30亿总投资的作品,应有的尊敬。

(一)情节复盘——“弑父”与“回家”,“天谴”是桥梁

先说一句话总评:我认为,看这部电影,我的观影体验能和剧中角色心理高度贴合。

全剧的中心人物,无疑是纣王和姬发。如果给自提炼一个关键词,那我个人认为,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纣王“弑父”与姬发“回家”的故事,而“天谴”是其中的桥梁,正是由于纣王“弑父”所引发的“天谴”背景板,让姜子牙杨戬哪吒三人组、四大伯侯及其子、比干姜后申公豹等支线人物爆发出一次又一次冲突,最终让姬发看清了纣王的真面目,选择了“回家”。

1、弑父

“弑父”部分,作为战功赫赫而又雄心勃勃的王子,纣王在妲己的帮助下弑杀了自己的父亲、谋取了王位(这段是以倒述方式进行,到影片最后揭盖),进而逼迫四大伯侯的质子们也各自“弑父”,尤以让姬发“弑父”是本剧的主线剧情。为了完成让这个自称是自己最喜欢的姬发,能够谋弑自己的父亲,纣王施展了自己的种种魅力与话术,今人俗称PUA,直到最后在殷郊被安上“弑父”罪名时(没错,剧中纣王+除杨戬哪吒以外的主要年轻演员,人均面临着“弑父”要求或指控),纣王开出了立姬发为大商太子的诱人条件。

我们先只论情节谈情节,我能够感受到编导是想为“弑父”安排上一些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纣王在还是王子时,面对功业与地位不相匹配的情况下,选择对传统的颠覆,“父”是传统以及传统所构造的人间规矩的体现。因而在剧情逻辑下,纣王才会干出那么多看似离经叛道之举,包括但不限于默许妲己潜入太子体内谋杀父亲、在父亲的丧期+自己许诺的自焚祭天准备期便已宴饮行房娱乐鸳鸯浴一样也不少(战争真是只在一开始讨伐苏护时发生,这是超出我预估的)、直到总高潮焚烧宗庙清空供桌来为自己和妲己腾出战场。那句“列祖列宗他们在哪儿?”以及不久之后的颠鸾倒凤,恍惚间让我想起27年前那部《秦颂》,公主与乐师在太庙缠绵时的高呼:“列祖列宗你们看着,我嬴栎阳是高渐离的女人”。而纣王对妲己的态度,在明知她是狐妖的情况下,选择了庇护,进行了利益交换,奉为了祥瑞,并基于庇护与利益交换的不同目的,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父、兄、叔、妻、子开展了有步骤的消消乐,并且在此期间能吃能浴能啪能乐(yue),看似毫无心肠。就这样构建起一个推翻了一切现有人情秩序的纣王,引出了天谴并不断加深。

2、回家

全剧颇为细腻地为姬发铺就了“回家”之旅,他最后的“回家”是对纣王“弑父”的回应,更深层次的含义应当是天理人伦对颠覆的回应。影片开始采用了《还珠格格3》因换演员而特有的主人公介绍剧中关键人物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姬发和纣王独生子殷郊(和书不一样,没殷洪)是最好的朋友,而纣王已经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和精神父亲,从而简化了在朝歌8年如何建立这些认同的全过程,后面也再为太多涉及,观众凡有觉悟者应当自猜之。在先后目睹苏全孝劝降失败而被当时还是受王子的大英雄PUA自尽(其实还是靠受去送他一程)、纣王在许诺祭天没多久便已和妲己同房(此时当在孝期,不过是不是能解释为周礼后出?)、纣王为测验封神榜而随手杀内侍等一系列剧情后,依然视纣为父初心不改(甚至官方都安排了四大伯侯某一位吐槽:“真把殷受当亲爹啊”),把四个明明对天谴和起兵意见不一的方侯父伯们一举打成谋反集团(当然可以解释为纣王欲加之罪,但姬发递了刀把),于是演成了大殿之上伯侯之子各有层次的“弑父”抉择,为纣王进行集权消消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让自己的父亲姬昌成为四伯吃鸡游戏里唯一的幸存者。

直到姬昌入狱之后,我们才看到姬发心里的“家”并不只属于朝歌,父亲凭着玉环对他的一眼相认想必还是给了他心灵震撼(演员表情上没看出来,但我猜应该有),在父亲入狱后就开启了探监并引发父子争论,“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父亲的谆谆告诫在他心里剥下了觉醒的种子(很熟悉的感觉),并在哥哥来朝歌后展现出他依然还保留的出质以前的亲情(大赞此处伯邑考的神态与打光)。其后伴随着哥哥的死(没有直接拍姬发反应,但我猜得列上)、姜子牙的点拨、殷郊受到弑父指控、尤其是宗庙围绕狐妖问题摊牌之后,姬发迎来了彻底的觉醒,他抵制住纣王要立他为大商太子的诱惑保护了父亲,并在殷郊行将处决的时候率领陪护的西岐亲兵反出朝歌,并亲手在打斗中格杀了精神父亲殷受,完成了自己因没有谋害姬昌而空缺的KPI指标。最终在全剧最为精心安排的音乐护送下,回到了西岐,也完成了对自己认同与价值的再塑造。如果说纣王的“弑父”象征着颠覆,那姬发的“弑(精神)父”则相当于回归。

3、天谴

连接起上两组概念的无疑是“天谴”,它触发于纣王弑父之后,通过乌云密布与龟甲大面积崩裂,被比干在继位大典上以最大分贝公之于众(七窍玲珑心不仅玲珑,而且实在,让我能感受到这颗心脏的沉甸甸),由此引出纣王的自焚祭天承诺。可见剧组确实还是在一些情节上查过书的,把大旱七年商汤意欲自焚的典故给安排了进来,这也让我在后续观影里更进一步地搜寻线索来确认它是否是真在立足中国故事。随后比干在揭示完这么一个大秘密后隐身60多分钟,改由姜子牙以献封神榜的剧情,告知化解天谴的另一种方案。在姜尚老道识破纣王非天下共主接不得榜后,进一步发展为夺榜奇兵,也加速了纣王真面目的暴露。影片并没有对天谴的大范围影响做大场面呈现,而通过四大伯侯的转述说明着从水天失常到死孕绝育。在殷郊受刑前的判决书上可以发现,纣王并不忌讳天谴论的传播,都是架着扩音器的广场宣布,广大聆听殷民们也都表现得情绪稳定。由于这段情节已经被安排在最后的高潮前,所以至少可见在第一部中大邑商的统治仍坚若磐石。

(二)逻辑理解——剧情逻辑之问

以上便是全剧剧情的基本梗概,我通过括号着重表达了一些我对剧情逻辑的理解。当我们忘掉所有电影院、放映厅以外的历史、社会、人情来看这部剧,剧情是闭环的。这很不容易,因为现在很多影视剧已经不闭环了。

但如果您非要问我理不理解这个逻辑,我的回应是:

500                                             

我不理解的内容可以效仿屈原《天问》格式来一个个问过去,这里姑且只展现我一堆小问号里的十分之一,大家随意感受一下,也欢迎答疑解惑: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设定,让弑父能带出让人类几乎灭绝的天谴?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心脏,让比干能在即位大典的大庭广众之下,直接喊出:“天谴于大商”、“天弃我大商”、“大王请自焚”这一口三连?(剧里说商汤典故根本不成立,首先这个典故是个孤证,其次君王自愿去死与臣子请君王去死完全两个概念)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脑子,让姬发在目击出质多年出生入死的苏全孝仅因劝降失败就被逼死,而妲己作为朝夕苏护膝下的叛臣之女光速侍奉到殷纣床上,却依然无动于衷进而挑爆四大方伯自己都还在争论不休的“集体谋逆”?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设定,让封神榜变成了排难消灾、拯万民于水火的道具,却又能靠杀人增强效果,以至于无辜遇害的内侍都能进入封神榜内?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智商,让姜子牙要用最容易引发追杀的当庭抹角跑路来带走封神榜?连斋戒沐浴的缓兵之计都不屑于去使用?(那一刻我很想念蔺相如,莫非说七八百年前的中国人智商还没进化到战国年代?)

我还是不理解是什么样的智商,让姜子牙把“寻找天下共主”的大使命搞到能直接和殷纣说、殷郊说、姬发说、连同大殿内侍卫们都听到,一个自称对人间规则很熟悉的人怎么会丝毫不避讳“怀璧其罪”?而纣王在面对大家都知道“天谴”之余又多了一个“拿不到封神榜的大王就不是天下共主”这双打击的情况下,依然能吃能浴能啪能乐(yue)?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礼仪制度,让内侍门卫变成了根据剧情需要的薛定谔存在。当太子启(被狐狸操控)弑父谋弟、当殷郊追逐狐狸为保护父王闯入内室、当姜子牙带着封神榜脚底抹油被申公豹阻拦的最佳抢夺时刻、当姜王后径自直入纣王与妲己的香艳浴场,我们的侍卫不管是通报、护卫、抢夺都毫无存在感,导致剧情向A方向发展。而一旦像纣王逼迫质子谋杀亲父之时,侍卫们立即全副武装上殿,造成极强压迫感,促使剧情向B方向发展?或者说无论是根据剧组讲故事需要,灵活安排侍卫发挥作用?

我依然不理解是什么样的礼仪制度,能让纣王在父死+天谴+许诺筹备自焚三连的情况下,业余生活依然丰富多彩?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设定,导致出现质子营这样的存在,并能出现姬发这样早期死心塌地忠于殷受的质子?因为质子首先是对诸侯牵制而设,那就会与洗脑PUA产生先天bug。因为如果要发挥质子的作用,那就不能让他们和父亲关系太远。那和父亲的关系如果不远,PUA的难度就会几何倍数增高。接过来的质子如果太小,和诸侯保持纽带关系的难度就大。接过来的质子如果太大,那洗脑PUA的难度就大。此外哪怕管控再严格,质子难道没有带自本土的亲随护卫?没有一点和家里通信的机会?(瞬间感觉贾母附体)那你怎么PUA?此外不管是控制一个质子还是洗脑一个质子,代价有多大?还能让这些质子们一起出征,玩呢?还一言不合可以组织起来直接弑父,玩呢?

500

——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要怪观众苛刻,既然要拍史诗,便必然要接受检验。艺术经典是经得起苛刻的。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理解能力,让质子营整体能对纣王如此信服(当然也可能是没拍出来)?苏全孝在质子营多少年,仅仅因为父亲叛乱前往劝降,不痛不痒说句“父亲降吧”被拒绝,便被殷受以当最勇敢的儿子变相自尽,而质子营的伯侯公子们也该见过世面,还能群情激奋把凶手算回苏家,毫无兔死狐悲质感,并慷慨激昂地灭人满门?(这出戏很可惜,本来可以拍成众生相的,当然质子营里被重点刻画的也就只有殷郊、姬发、崇应彪)

我不理解是什么样的权术水平,在集权时候同时和四大方伯摊牌(没错,原著也是这个水平),而且认定只要让质子弑父,就能无缝接管四大方伯的邦国,似乎那里没有本土权力派(PUA他们的台词可是明确说了父亲们各自在方国内有更宠爱的儿子)。我的耳边都突然响起了那再熟悉不过的湖南口音:“四个质子、四个质子,好像有了四个质子就包打天下!”您熟悉么,如果还想听后面还有“不会滴呀!绝不会滴!”

……

这样的剧情太多,如果全列出来剧都要被透完了,不仅是剧情被透露完了,剧情逻辑也得被一万个透明窟窿完了!这里就不再继续透了。这带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个故事不顺!核心剧情的触发不是由剧中人的互动而进行,而是由编导看着表说着“到某某某段”了在进行。因为需要表现不同剧情的到点触发,于是侍卫们有了不同表现。

因为要触发纣王对姬发反杀太子无罪的认定,能给予姬发恩惠让他更为死心塌地,所以侍卫们在刺王杀驾中必须全隐身(帝乙和殷受都没有贴身护卫)。

因为需要展现哪吒与申公豹的极限拉扯特效,“武圣”“智圣”姜子牙必须没有蔺相如都能有的急智,而像摆摊大爷见城管那样抹角跑路。随后外面乌泱泱的侍卫围着当背景板,谁也没进屋,哪怕大王都喊了“抢下封神榜”。试想当时有谁再补上一刀封神榜不就抢下来了?(从前后剧情来看没有武士不许带武器入殿的规定)

因为需要展现弑杀四大伯侯的压迫感,侍卫们又可以全副武装进屋。

因为需要表现姬发对纣王最初的崇拜,所以他对苏全孝的死以及纣王所说的“最勇敢”必须毫无寒意,只能热血沸腾。

总之,观影时候我能感觉到妲己就在我头上飘:把你的意识交给我,不要去想人世的逻辑,只要一切放空到剧里,你的问题便不复存在,你也将没有烦恼……

(三)观影体验——如何高度贴合角色心理

是时候回到开头的总评来了,为什么说:看这部电影,我的观影体验能和剧中角色心理高度贴合。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很不看好这部剧的,预告片里由“这是我儿子姬发啊”“我是殷商皇家侍卫姬发”,我就有了不祥的预感,因为这相当于是要对姬发的人设做另起炉灶的设计,明摆着会引入已经拍俗套的“救赎-回归”套路,并可能会引起主干的巨量重构的,而中国人讲封神最有魅力的点可能会在这种重构里被冲淡乃至虚无,这属于是地基圆形打成方的重大偏差(关于对重构封神故事核心价值点的探讨,我会放在下篇,这里就不再展开)。

后来是有几位朋友先去看,看了意见也是两极分化,顺着部分说好的朋友的意见,我还是掏钱买了票。在进影院前,我给自己提了个要求:先不要去想太多、评太多,就放空,当作一张白纸来看。

结果开篇我还是震撼到的,至少服化道不像我预想中那么出戏,攻打冀州城与凯旋回师的特效场面也可以用“精彩之至”来形容。预告片里我对那些脱离生产力的宏大建筑抵触很大,但看到商都整体布局的鸟瞰,层次分明、等级分明、装修分母的宫城、内城,我可以用“相当地喜欢”来形容此刻的心情。虽然姬发的介绍与苏全孝的死,给我带来一些不够丝滑的膈应,但挽救我膈应的恰恰是殷受这个角色,经过这个开篇,我以后只要称呼费翔将必称“老师”。在达奇老师之后我再也没有见到如此能说服我的殷受了,相貌堂堂、魁梧有力、直击要点、手腕了得,而且我没有认为他的口音出戏,这才是一个反派大BOSS应有的样子,给质子们手把手示范“马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这份气势与自信确实来自于远古的子受辛。这种感受一直保持到后面即位大典,宏大有序的场面、华丽而不艳俗的服装、摇摆奔放的巫蛊,伴随着低沉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除了庞大的兽形雕塑略有出戏,整体已经强过宣发预告十倍,谐调工整而富有美感。因为被搞收藏的朋友带着见过一些世面,所以我对商朝的艺术虽然谈不上专业,但有些目击以后的感觉,这真的是目前影视剧里最盛大的大邑商。到那一刻,我即使没有完全被剧情倾倒,但我愿意向剧组真诚地致敬。不容易啊!又要华丽,又要远古,又不能出戏,不容易啊!

500

500

500

500

但是随着比干的一口三连,观影的阴影开始加重。渐渐地我就发现,我看这片子的感觉,就像姬发在看剧里的殷受。断裂的逻辑、跳跃的剧情、工具人一般的角色、还有无视中国古代政治规则与伦理法则的设定摊派。我原以为费翔老师会是稳定全剧的阵眼,但我也慢慢发现他再也没有超越开篇的表现,全程的表情与语气一以贯之,一看就是一张最帅的黑桃K。他不用考虑质子们在各方国欠缺的根基,而直接就能许诺他们弑父封伯。他也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七情六欲,连对妲己我都不知道算不算爱。他甚至可以大胆抛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引进罗马的养子继承法,许诺姬发只要完成弑父便可荣膺大商太子,并正在摩拳擦掌地处死亲儿子。伴随着全剧高潮比干挖心那一刻,我也已经看明白了全剧的套路。

那时候,我想到了网上的那些好评。我想喊妖孽,他们告诉我:“不,这是祥瑞。”

那一刻,我的观影体验又和剧中的比干共振了。我们作为观众,被喂了一部宏大场面服化包裹下,细节却如此不经推敲的电影。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还要将这些问题掩盖,并宣布这电影很好。那么朋友们不妨想想,剧中比干听完祥瑞后,说的是“大商亡了”。我们看到这些赞美时,亡的又是谁?

500

有些朋友真的不要这样歪曲史书给剧强行挽尊了,周武王只是说纣王罢绝了祭祀,这就等于是“宗庙桌震”的出处?我生个病就一定是我要进ICU的证据吗?更何况学界结合考古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商朝直到末年祭祀都非常稳定,只是帝乙纣王开启了宗教改革,清空了一堆旁系祭祀,得罪旧贵族之余也给了周武王讨伐的借口。

看预告片时,说实话,我很喜欢于适这张脸。我决然没有想到,观影时,我和他主演的姬发共同走过一段心灵共振的旅途。只是他面对的是殷受,我面对的是《封神》。

(四)角色盘点——人高于天花板的艰难舞蹈

除了不含杨戬的昆仑派所有人,我对其他角色的不适感远远低于对剧情。

角色里最触动我的还是姬昌和伯邑考父子,前文说过,我自己在过去7年里私下也时不时会重构封神榜,姬昌家庭的亲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下篇里对此会有专门的描写。先收回到剧里,看到姬昌的出场我甚至倒吸一口气,这和我过去几年心目中的出场不是一模一样吗?佝偻着背、捡开地上的麦穗、很自然地送到嘴里尝尝。民惟邦本、粮为民本。这熟练的姿势、旁边敬慕得非常自然的民众。什么话也不用多说,这就是影视版的“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随着剧的展开,我发现如果要给这剧里角色打分,第一名我一定会提名伯邑考。也不排除是我在重构时候加入的角色滤镜,但我真心觉得杨玏是完成度最高的那一个,在台词和出场都很少的情况下,就靠着太阳一般的笑脸,诠释了传统中国的孝悌,不动声色间也完成了对纣王父子关系的映射。表面上文质彬彬,但当给弟弟出头时候对崇应彪那一套出手,一个刚柔并济的好大哥形象喷涌而出。后文我会着重描述伯邑考对于姬发姬旦兄弟们的成长意味着什么,这是我在设想这两个后期主角(对的,我的封神里有姬旦,还是后期VIP)人设时把自己都催泪过的。当我带着这样的先定情愫,再看着剧里的伯邑考(杨玏的眼睛和嘴巴真的很有戏),这是我剧里唯一一次湿眼睛。看着他匍匐在纣王面前愿意以身代父的眼神变化(剧里我最喜欢的眼神戏,另外服装真的设计得好好,尤其是蔽膝那一套玉组佩,华美而又典雅),这是我观剧到后期唯一一次心灵随剧情本身的触动,触动到我都忘了去追究一个很大的逻辑问题:二弟闯祸把爹送进了生死边缘,大哥来捞人时候,见着二弟是不是只有这样的谈笑风生?(真的电影看完都三天了,我才反应过来!)

500

500

文王父子的打光都是柔和的太阳光,日生于东而没于西,指引着姬发回家的路。尽量赶在天黑前回家。可惜回家时,大哥已经不在了,父亲也已经斜阳无限了。

关于费翔老师,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这里想和李雪健老师放一起说,那场吃肉饼的戏。说实话,这场戏看得我很纠结,优缺点似乎都特别明显,优点是和前面与伯邑考的对手戏一样,用了留白的方式,让观众自己去悟出纣王还是有自己深沉的心机的。我看完这两段戏的感觉便是一个扑克脸下依然立体化的殷受。论心理,他看到父慈子孝本能地想要施加报复,这个角色已经在权力与物欲中沉沦扭曲,为下面宗庙那场同样泯灭至亲作了铺垫。论权谋,杀掉正值壮年的伯邑考(一句“我喜欢你”应该要反过来理解,你那么奋发有为、多才多艺,我害怕你),换回风烛残年的姬发,怎样也不亏,而无论是送亲儿子的肉饼,还是让姬昌在中轴线大道上疯疯癫癫的自骂,都是要完成一次诛心,让姬昌生不如死的诛心,给西岐以更深的打击。这时候再看纣王对姬发开出的诱人条件,在剧里事实上完成了对父子三人的分而治之(仅限在剧里,现实中他要封姬发当太子,可信程度堪比李泰说当太子要杀儿子传弟弟,骗鬼啊喂)。但这出戏的完成度也就中规中矩了,我真的对李雪健老师的演技罕见表现出无感,与年初看《流浪地球2》时截然不同,说“尝尝、你尝尝”,再用残存的力气去击打殷受,似乎大悲就是这样短期放空然后去暴跳,但是我总觉得带上了程式化的感觉。而殷受我本以为会有一个非常诛心的凝望与笑容,但看到的还是黑桃K。当然,如果跳出剧情的逻辑,我又多了两个疑惑:一是纣王有没有必要亲自来送饼;二是面对明显的以臣犯君之后,纣王还有没有必要去诛心?

还有,后期的殷受见谁都像关了门见妲己,松松垮垮大内衣,直开V字领,露出男版事业线。我试图理解剧组想要表现他对人物的不屑,顺便让费翔老师多展现一下完美的身姿,但是看得真的很不习惯。

我还在思考我为什么会对这场戏无感,我觉得可能原因是华夏自强案例库里的顶流“文王拘而演周易”没有了,没有了羑里囚禁,改为某个半牢狱半马戏团仓库,而且就几场戏放出来,那种纵深感没有了。

所以为什么说质子营、弑父这样的剧情很败品味,因为这本就不是中国故事的套路,我们很少有质子打仗的故事,弑父虽有也是被视作礼崩乐坏、大逆不道,哪怕权力更迭时候出现这种情况,都一定要悄悄掩盖,否则就是葬送政权合法性。加入这种不是中国风格道统的故事,意味着要腾出大量时间、剧情去重构逻辑,反而削弱了更能打动人心的情节,削弱了剧中应有的中国文化内核。

观剧以前,我很期待王洛勇老师的演出,已经一次次折服于他宽广的戏路,不管是长镜头还是短促突击,都是可圈可点。前两年《我和我的祖国》,香港升起五星红旗那一刻,他一句台词也没有,就看着升旗时候那热泪盈眶的表情,就把我一起带出了眼泪。所以带着极大的期望来看他的比干。看前有朋友跟我说了如下的话:

500

等到看完全剧,问我王老师演得怎样,我会说掏心掏得确实蛮专业哦。其他还有啥?再想想,哦,那个宗庙的布景还有服装似乎还不错,你知不知道殷商宗庙有这样的乍一眼古埃及细看看又像青铜纹的壁画吗?这是不是墨子讲的“宫墙文画”、“锦绣披堂”?

500

至于还有前面说的大商药丸一口三连、宗庙里猎巫行动直碰后妃玉体(还是下巴)符不符合规矩,我已经无力去分辨了。我只知道千万别告诉我,这是移植了原著里姜子牙锁琵琶精的剧情。拜托!那个是算命摊上锁妖精扮的路人女,这个是宗庙里当着大王面直接摸妃子,还边摸边喊“尤物”,能一样么?

当然,还是那句话,只要我们不去关注这些剧外的清规戒律,什么都能一样一样滴。

杨立新老师、丁勇岱老师他们也来了,但剧情切太快,四大侯伯都差点没认全。只记得杨老师的东伯侯那出自尽,天然会触动对父爱的唏嘘。还有去年杨老师在《茶馆》里演了秦二爷。说真的,蓝天野老师,真的好想您!

妲己,很努力地表演自己是只狐狸,还有点卑弥呼的意思。我听说演员本人之前是没有表演经验的,那这个设定一定是专业的剧组老师教的。演得确实够专业,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纣王无所谓跨物种。点赞!

还有像姬发、殷郊、崇应彪这些角色,天下苦鲜肉久矣,所以但凡阳刚一些的都能加分。这部剧里这批年轻演员确实经过了艰苦的培训,只说几个身段动作要去吊打同龄演员,我觉得问题不大。但就是有点唏嘘,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员能自己完成骑马射箭武打等动作,居然成了卖点。静静闭上眼睛,想想他们的文戏,一个在两个爹中间寻找身份认同,一个在没了娘后没多久就没了爹,还有个真的是亲自上手杀了爹,创下全剧唯一一个货真价实亲手弑父的(真的,随便捋捋就是满屏的爹)。这些戏真的一场比一场煎熬,演出难度场场堪比莎士比亚级别,可是演员的表情怎样……我还是想到了预告片里姬发的脸,那一瞬最有灵气。那还有啥?我想想……哦,殷郊宗庙前的捆绑很讲究……真的别逼我,我已经尽力在想了。

差点都忘写昆仑三人组了,还是最后统稿时候才想起来。仅此一条,大家明白我的看法了吧。

姜子牙,我的意见是非一般地大,崩坏组第一人非他莫属。号称是懂人间规矩,结果下凡后一点也不懂。抢回封神榜的粗糙手段,上文说了都让我默默怀念蔺相如。浑身上下看不到多少仙风道骨。当然有朋友会说原著里的姜子牙也一样,就因为修为不够才下昆仑山的,而且也一样是干啥啥不来,后面当主帅指挥人时几把微操简直是送外卖车队大队长,盒饭批发送。对,你们说得都对,如果按原著,那就是这般。可原著写得好吗?事实上,姜子牙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他是《封神演义》真正的第一主角,这个角色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天与人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这会是决定作品风格和境界的大关节。剧组肯定是沿用了姜子牙作为天命执行者的这个设定,但恰恰是这个设定,不仅让历史上非常有能力和魅力的姜太公消失了,也让全剧的格局拉低了。这部分我会在下篇第三节专门阐述,并会附上我设计的姜太公高光时刻,朋友们可以比较一下,是不是这个味儿。

哪吒,演得让我很想曹骏。《莲花童子》开播至今也25年了吧。杨戬,身材好像和传统认知里的二郎神不大一样啊,演员的气质其实挺好的,期待璞玉好好打磨,真的好比他剧里那把三尖两刃戟。给个特写时候我就很喜欢这戟的造型,确实是白璧无瑕,没看够。希望第二部开始剧组能好好琢琢吧,有身段没剧情,怪可惜的。至于其他神仙老师,哎,这不是前面刚说了么,剧组来通知他们上班了:赶紧安排个天谴,把封神榜送下山,不然后面剧情接不上了。可送封神榜得有个仪式啊,好说,咱每人说两句,车马茶水费剧组给……

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周岭老师十几年前曾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有些剧组总以为,找点形象好的小年轻,找点老戏骨再带一带,剧情逻辑都不重要了,有老戏骨就能挑起来。可事实上这类古装剧很讲究,你配套跟不上,老戏骨来也无济于事。我对这段话的概括就是:对于一部影视剧,剧情一定是屋子,逻辑是房梁,演员是屋子里的人,我们观众看戏,好比是在看屋子里的人在舞蹈。可如果逻辑崩了,也就是房梁没了;逻辑矮了,那就是房梁低了,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人在身高超过天花板情况下的艰难舞蹈。

想起来了,那部剧演父亲的,同样也是许还山老师。

(五)格局——不得不说也一定要说

一开始说了,影视作品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主要还是只说第一层,涉及到人情世故与权力运作法则时,稍稍带到了第二层,至于第三层,我不知道这剧是不是想说:找寻——回归?这究竟厚不厚实,读者老爷们可自行判断。

我只说有一点我是很失望的:既然站到了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度,商周更替这段其实在民族文化里是很神圣而浪漫的,有大量的古人前仆后继去探索、讴歌、总结那个时代,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史料和金句。剧组连商汤意图自焚那段《吕氏春秋》都找到了,为什么没看到别的呢?姬昌一直在算卦,那有没有考虑过引进一些《易经》的内容呢?(事实上易经乾坤卦的象传开篇,堪称是最好的封神主题)姜子牙已经说了“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那对忠孝义这些概念的探讨剧里有多少呢?《诗经》中有那么多优美的篇章,难道不能匹配剧中的画面吗?《尚书》里讲了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披露了一部分古代权力运行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有些已经有所深度了,如果放置在剧情里是不是会省掉很多逻辑的漏洞呢?当没有了这些内容,又重建起热热闹闹的质子营设定,弑父权均摊,这部剧离中国故事,远了。

下篇会对此做专门展开,在上篇的尾声,围绕格局这个问题,我想再写几句个人的看法:

1、还是那句话,上古的历史与神话就是兄弟关系,不分家。神话也可以叫做史诗,譬如《荷马史诗》。特洛伊的海伦、中国的妲己,简直是一组遥相呼应的镜像,都牵动起自己所在这片天下的倾巢而战。封神就是有史诗潜质,但始终没有成为史诗的神话。要补充这片神话的天,要用的五色石还是来自于地,是我们千百年来古人们为这个时代留下的绵延不绝的史料、遗迹与感悟。剧组既然发愿要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让文化填充进情节更当不遗余力。服化道外景是硬的部分,人物的思想格局是软的部分。

2、窃以为封神主题的关键是天与人这样的关系探索、忠与孝这样的概念探索。人世间的一切是不是只能有天命的安排?人该怎样在天道运行法则之下去有所作为?对人来说,进入神的世界是不是一种价值圆满?人世间诸如忠孝这样的价值观究竟是单向还是双向?是不是一成不变?如果不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发生变化?规律何在?如果像全剧这样满篇讲的都是父子与回家,说真的,格局小了。

3、《封神演义》和《水浒传》的第一回有一个相通的情节安排:乱自上作。这就是封神故事的牛鼻子。纣王残暴不仁,触犯天怒,引来天意要灭成汤六百年江山。但是纣王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封神演义》并没有抓住这个牛鼻子,纣王这个人物坏得又暴又色又蠢,偏偏没有深度,导致一泻千里。纣王与妲己这对人物真的太关键了,直接决定反派的智商与格局,进而会影响正方的智商与格局,这批人的格局如果提不高,那就只能干巴巴去看天意触发才能帮他们过关,这正是《封神演义》写崩掉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要讲好封神故事,一定要敢于跳出《封神演义》的思维定式。一是纣王不能坏得浅,不能是那种肉眼可见的坏事干了一大堆,那正方这么多年才推过去就显得很无能,那就要设定成纣王身边保驾护航的邪祟也多,影响了人的推进,如此推导下去其实就是说明人的命运无法给自己掌握了(原著就是这么个意思)。二是敢于跳出个人,如果所有的坏都来自于纣王的失误,那这时候再要去给纣王翻案,说他如何英武如何格局,都将变得说服力很弱。这时候就很考验编剧史学素养,要引入大格局,站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推导殷商王朝存续600年出现了怎样的上层建筑老化,那么纣王在末世的改革成败导致“乱自上始”,一下子就会变得很有说服力了。三是妲己不能成为工具人,妲己为代表的后宫妇人是《牧誓》里钦定的深度参与朝政(“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同样她也不该是坏得肉眼可见那种,否则将会拉低纣王智商和格局导致连锁反应。她一定有自己的富饶丰姿有机变,去让纣王发自内心地欣赏,还是带有格局格调的欣赏,同时也可能与纣王存在一定的利益交换。剧里在后者上着墨很多,但在前者上一只狐狸造型弄崩所有可能,殷受依然还处于单纯物欲熏心的半昏迷状态,只能说她是祥瑞了。

电影结束时候,我听到了后排妈妈和孩子(大概六七岁)的一段真实对话:

妈妈:“纣王这么早就死了啊?我怎么记得不对啊?”

孩子:“妈妈是不是第二部他又活了啊?”(很快有彩蛋打消了他们的疑惑)

妈妈:“姬发是不是死了?”

孩子:“他回家了啊。”

妈妈:“哦死的是他哥哥那个什么考啊。”

……

妈妈:“还有黄渤是来搞笑的吧?”

孩子:“黄渤是谁?”

妈妈:“姜子牙啊,那个老头子。”

孩子:“我也没笑啊,还有妈妈,黑袍子那人是做什么的?”

妈妈:“我也不知道,就看他的头会飞,大巫师吧。”

回到开篇,我说要把自己放空了来欣赏这部电影,以确保评价的公平。可如果像这对母子这样,肉眼可见对封神真的白纸一张的,当电影散去后,她能接收到啥?能接收到乌导说的“后代子孙汲取力量”、“道不尽的中华文明之美”吗?

《封神演义》,欲与《西游》、《水浒》鼎足而三,结果它失败了。《封神》电影呢?

封神是一个很让我着迷却又让我抓耳挠腮的题材,原著看得很累,但是一说起这个题材就会激动。我对中华文明的探源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夏商周年表断代时候就开始搜集材料,自从有了互联网,更是方便许多。我硕士甚至选修《尚书》,就是带着封神的兴趣希望再有专门的时间去揣摩一下那个年代。我后来每年最多不超过一个季度,就会看看李学勤先生又说了什么,看看清华简有没有什么新闻,也会去查查蓝天野老师的近况,惊讶于他姜子牙一般的生命力。这种习惯简直成了业余时光的一种寄托,总觉得有他们在,就有了回看那个年代的桥梁(写到这里总有些唏嘘,这时候是最希望能有天堂有神界,他们在那里一切安好)。

我知道武王伐纣是整个断代的核心,更是自古以来的一代代学人们为中国历史划定的里程碑。我也为利簋和伶州鸠描述的那日天象而觉得新奇,脑补出一系列壮美的画面,这里我想分享一段《牧誓》的诵读,大家可以想象伴随着宣誓铿锵,星空被史官记录,方阵被子牙调度,所有人——包括商军一起,在月落星稀中完成最后的融汇,向着朝阳奔去。那一天是所有人的节日。虽然也有“血流漂杵”的杂音,但从最原始的利簋铭文来看,一个白天结束所有战斗,应该还是摧枯拉朽、人心所向。

古音朗读《尚书·牧誓》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g7e1

这段历史是那么重要,这段历史又那么遥远,我们至今无法还原出它精确的日期,却已然是中华文明的坐标。这一天,连着周公最终建成洛邑、大功告捷的时刻,成为了华夏文化穿过三皇五帝的孕育期,走过夏禹商汤的婴幼期,正以一个少年的姿态蓬勃向我们奔跑而来,那是我们文化在无限可能的白纸上开始绘制构图的浪漫时光。

也正是这份遥远而又浪漫,让我们最为知名的神话题材之一选定在了这个时代。虽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如另一个神话题材那般璀璨,但经过我们后人的整理,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能把握好那段岁月的脉动,我们一定能给这个神话注入新的活力,让封神也和西游一样,成为我们引以为傲两大神话主题,更有更为飘逸的山海传经。啊!我们中华的神话也和我们的上苍一样,日月交互辉映、星云此起彼伏。

影视作为最直观的载体,不可能也不应该缺席这样的进程。带着这份感情和期许,我做了这辈子目前为止篇幅最长的一次影评。在自己设计封神、体验真正的中华文明之美时,我是打心眼里希望能找到题材上的知音。但是很遗憾,本片并没有做到。我觉得我上文的表述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剧组也做出了一些努力,甚至某些方面是很大的努力,但是从文明价值的深层内核上,我认为是理解有偏并底蕴不足的,直接削弱了全剧的深度与质感,爆米花绰绰有余,而宏大神话史诗严重不足。只有当我们抛却现实的逻辑、古人的智慧、文明的内核、抛却电影院外的一切,把我们的大脑就安在屏幕那点空间中,我们可以说拍得还不错,其中的若干剧情、特效与服化道也可以为后作提供借鉴,但这样的电影是难以成为真正的经典的。我们当然可以因为剧组在若干层面的付出与突破,对其进行应有的鼓励(连我这种铁杆剧情派,在进行了如此密集的吐槽之后,都还是在打分环节都提高了鼓励权重)。但我们不能去忽视根本的问题,去回避一部电影能够成为经典的价值所在,不能对着妖孽说祥瑞。否则最后伤害的,还是电影艺术,也是我们观众自己。

那么在我的眼中,封神题材究竟如何改变才能确保深度有质感,请看下篇:封神,何以“封神”(下)——唯有中国,方为封神_风闻 (guancha.cn)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