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起源比夏朝还早,研究印度历史却要靠中国?没错!
至于为什么说印度历史研究要靠中国?
原因很简单,非常简单。
第一点,古代印度人的文字使用,多数精力都在宗教方面。也就是通俗来说的“不记历史”,当然“不记历史”也不一定就没有史料。比如宗教典籍、神话史诗也是一种史料,印度不少的古代文人笔记也算一种史料,但这些史料对印度的整个历史而言,几乎无法还原其框架。而且在伊斯兰入侵时代,印度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典籍,也遭到了极大的损毁。导致印度的历史印度人自己都搞不清楚,怎么个搞不清楚法儿呢。
我们知道,中国人大多数能知道“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之类的东西。甚至于也惨遭伊斯兰入侵导致历史典籍断绝的波斯,也能在《列王纪》中排列出一大堆波斯王朝(虽然不准确)。但是印度呢,印度古代很牛逼的历史学家,也不能给出一个印度王朝的排列次序,顶多知道印度古代牛逼的帝王有“孔雀王”“海护王”“戒日王”之类的,再其他的一概不知了。
而印度在被伊斯兰教入侵后,穆斯林统治者又钟情于伊斯兰历史观,对印度的历史也是漠然视之,这也就更让印度人自己的历史研究失去了统治者支持。印度的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对波斯的伊斯兰王朝还比印度自己的古代王朝更耳熟能详。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度文明的载体——梵文,在伊斯兰入侵后越来越边缘,而梵文史料虽然不多,但却是印度人自己的历史啊。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新文字——乌尔都文,又基本不会去记载梵文时代的印度的。
所以近现代学者研究印度历史,就不得不先从考古着手,再参考其他国家的史料。
而这其中,大多数外国史料对印度历史的描述都是很少很少的。比如古希腊文献,顶多说印度有个“孔雀王朝”,木头栅栏当城墙,士兵骑大象……就这点信息量,真心不够。而阿拉伯文献和波斯文献,又都太晚,早于伊斯兰入侵之前的印度几乎都没有记载或者记载干脆就荒诞不经。
而这时候,中国和尚的实地考察就成了伊斯兰入侵之前印度历史的最丰富记载。譬如法显的《佛国记》对笈多帝国时代的印度各国就有略详细的记述。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不但详细记载了戒日帝国时代印度各国的情况,还顺便记载了游历印度各国时听到的印度各国的一些历史典故。这么着说吧,如果没有法显和玄奘的记述,以及现代考古的成果,仅凭印度宗教典籍的只字片语以及互相矛盾的传说,谁知道古代印度境内有这么多文化迥异的国家?
如果看看现代印度人自己写的历史书就明了了。印度人在叙述笈多帝国超日王时的富庶时,只能引用法显的《佛国记》,对笈多帝国时代印度的形势,只能来回引用法显和玄奘的记述,除此之外,就是可怜吧唧的钱币学考古成果和其他考古成果了。
第二点,印度在孔雀王之后,一直到戒日王时代。佛教处于鼎盛期,佛教典籍虽然不是历史书,但也能片面反映印度历史。但是佛教此后受到伊斯兰教、印度教的双重打击,在印度几乎绝迹。佛教典籍中对印度历史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珍贵”记载,也因此就被埋入地下。佛教典籍和印度教典籍很大的不同就是,佛教典籍中往往都有有个啥国王,信佛,修了啥庙。而印度教典籍则往往不会记载这些。而这些“有个啥国王,信佛,修个庙”的记述,通过比对钱币学成果和中国人、希腊人和阿拉伯人文献的成果,基本都能找得着,也就是说都是真实存在的。
而正好,中国保存有海量的佛教典籍,这对近现代印度人重拾自己祖先的著作来比对历史,又有很大助益。
第三点,中国二十四史中,简略记载了不少印度历史上存在,但是很容易被传统政治史遗忘甚至搞混的印度的边缘国家、边缘政权。
不过说到最后。现在我们能复原印度的历史,其实还是靠考古、重拾梵文史料、比对结合中国史料这三个支柱而来的,缺一不可。虽然我们有时候也嘲讽印度人不记历史,但是古代印度梵文文献中能搜刮出来的史料还是很多的(譬如十六雄国都是啥以及孔雀王朝咋灭亡的,都是梵文史料的记载),至少来说是世界各类文字中处于丰富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