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下,大清水师有多弱?通过“乾嘉海防危机”可见一斑

作者   兵道争胜看历史

早期,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抗清势力,实行了野蛮的迁界禁海政策。收复台湾后,政策有所松动,清廷一度有限制地开放部分口岸与海外通商。

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开始实行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不仅海外与清朝的贸易被十三行垄断,甚至连外国商人的人身自由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被称为“闭关锁国”。

当时实施的畸形政策给清朝的战船、水师、海防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在长时间内,清廷对民用船船的大小尺寸、帆装数量等进行了相当严苛的限制。康熙之后的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清廷不仅进一步限制船只大小和出海人数。

而清廷之所以这样做,直接原因是民间船只过大过快,性能大大超过清朝水师的战船,使清朝水师难以对付海盗和走私。这种做法简直荒诞至极!

按理说,清廷面对海防问题时,理应改进水师战船,而不是于是一味限制民船,把民船制造技术、性能限制在低水平状态,以便清廷控制。

但满人擅长骑射,不擅长水战。因此,水师必须大量任用汉人。出于根深蒂固的“防汉”心理,清朝统治者不希望以汉人为主体的清朝水师强大。

在清廷对民船的各种限制、束缚下,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无法提高,停滞甚至退化。不仅严重摧残了东南沿海的渔业和商业,更对中国船舶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消极影响。

限制民船的发展,也就限制了战船工艺的进步;限制民船技术性能进步,也就是限制国家海上力量的成长。清廷腐败无能,目光短浅,只考虑控制的便利,意识不到民船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民船看成是国家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民船一经征用,稍加改造,就会成为军运船只和战舰。

清廷却把商渔船只的技术进步看成是异己的力量,千方百计加以限制控制。最终,在战争中自食恶果!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作茧自缚、作法自毙的事例。这也是封建政权蛮横阻止中国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之一。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爆发内战。由于安南名义上是清帝国的藩属国,乾隆皇帝下令出兵安南进行干预。战乱使不少安南军民流亡海上。

安南的阮氏政权由于痛恨清朝出兵攻打自己,积极鼓励和支持这些流亡军民骚扰中国沿海,以致在中国东南沿海迅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洋盗”团伙。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20多年的清朝东南海防危机,在一些史料中被称为“洋盗之乱”,亦称“乾嘉海防危机”,让中国沿海民众深受其害。

“洋盗”形成之初,屡屡打劫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船与渔船,但清廷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结果“洋盗”很快与国内的“土盗”结合,势力迅速膨胀。

所谓“土盗”,其实原本是中国沿海的百姓,由于地狭人稠,仅靠农耕难以生存,以往依靠渔业和海外贸易为生。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断了这些人的生计,他们无奈之下只得沦为海盗。

在与“洋盗”合作的“土盗”中,以福建同安人蔡牵为首的海盗集团势力最大。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屡受官吏士绅欺凌的蔡牵率领一批沿海贫苦百姓下海造反,从此逐渐成了清朝统治者的心头大患。

乾隆六十年(1795年)六月,一支由水师护航,从浙江驶向福建的官粮运输船队先后被70多艘海盗船袭击,损失颇为惨重。

劫官粮是一个危险信号,它预示着此时东南沿海的海盗已经形成实力强大的海盗集团,嚣张到了根本不把清朝水师放在眼里的地步。

乾隆皇帝闻报后雷霆大怒,严令各处水师剿杀海盗。然而,此时的清朝水师腐朽不堪,根本不是海盗的对手。水师战船不敢打击海盗船,却频频向商船下黑手,杀良冒功。

这自然激起了沿海百姓的严重不满,不少商人、百姓转而向海盗提供情报与物资。虽然清廷一再严令禁止沿海百姓“私通”海盗,但由于各级地方官府低效无能,很难将禁令落到实处。

各个海盗团伙也因此不断壮大,不但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宽阔海面上劫船越货,甚至还公然划分势力范围,封锁航道,向过往船只征收“保护费”。

在海上嚣张了一段时间之后,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一股海盗趁清军新年松懈之际,突然登陆台湾鸡笼(今基隆)。当地守军不战而逃,海盗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鸡笼炮台,给清廷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到了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洋盗”和“土盗”在浙江台州附近海域集结近百艘大小船只。东南沿海的水师官兵面对如此巨大的海盗团伙早被吓破胆了,更别说敢去剿杀。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心急如焚,急向朝廷求助。

就在无计可施之际,老天爷帮了清朝官员一把。一场台风突袭台州,海盗船只纷纷倾覆,大量海盗葬身鱼腹。台风过后,港内的清朝水师趁机出击海盗。总算是“洋盗之乱”以来,清军取得了第一次“大捷”。

台州之战成了东南海防危机的一个转折点。自此,由安南海盗组成的“洋盗”受到重创损失惨重,逐渐衰落;而以中国海盗组成的“土盗”则继续壮大,迅速发展成海盗主力。

两年之后,安南国内的政局再次发生变化。1802年,阮福映成为安南新国王,他选择与清朝交好,不再支持安南海盗劫掠中国沿海,并于嘉庆八年(1803年)接受清朝册封。

中国东南沿海的“洋盗”,原本是利用清朝水师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弱点,抢劫后迅速逃回安南,让清朝水师只能望洋兴叹。

安南不再给这些海盗提供庇护,以致“洋盗”们很快成了丧家之犬,纷纷投靠此时如日中天的蔡牵。蔡牵海盗团伙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最让清廷头痛的海上势力。

嘉庆七年(1802年)五月,蔡牵率领船队突袭福建厦门海口的大担山、二担山炮台,清军一败涂地,13门大炮被蔡牵劫走,福建全省震动。

此战过后,蔡牵声威大震,不仅大批“洋盗”前来投奔,沿海的不少贫苦百姓也加入了他的队伍。蔡牵团伙拥有船只百余艘,还装备了一批“夷艇夷炮”,战斗力十分强悍,活跃在南至广东、北至山东的宽阔海面上。

此时,蔡牵的对手出现了,此人名叫李长庚,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武进士。“洋盗之乱”爆发后,李长庚虽无大功,却也勇于任事,击退数次海盗入寇。

500

李长庚像

嘉庆二年(1797年),李长庚升为澎湖协副将,后又升为浙江定海镇总兵。因前述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的台州之战,立下“奇功”的李长庚很快被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成为征剿海盗的重要将领。

就任后,李长庚鉴于海盗船只高大,性能超过水师战船,决定改进战船与武器。在浙江巡抚阮元的支持下,李长庚赴福建组织人手建造了30艘大战船,并配备400余门火炮。

修船造炮之后,李长庚麾下的水师实力大增,接连打败蔡牵。嘉庆八年(1803年),蔡牵率领残部到达浙江定海,随即到普陀山进香,结果遇上了老对手李长庚。一番激战之后,蔡牵再次落败,被迫退到福建海面。

此时的蔡牵仅剩下24艘船,再加上船只受损,粮食耗尽,已经无力再战。蔡牵为了活命,派人向闽浙总督玉德乞降。获得喘息之机的蔡牵整修船只后扬帆而去。结果没过不久,蔡牵又被清朝水师追上,被击毁6艘船只。

接连惨败之下,蔡牵出巨资向福建商人购买船只,得到船只补充后,蔡牵东山再起,很快在台湾附近海域劫走大量大米,并用这批大米支持主要在广东海域活动的另一个海盗头目朱濆。

得到厚礼的朱濆与蔡牵联手作乱,东南沿海的局势又紧张起来。嘉庆九年(1804年),蔡牵与朱濆的80余艘海盗船组成“联合舰队”大掠福建,总兵胡振声兵败身死,东南沿海的官吏对海盗谈之色变。

面对此危局,清廷命李长庚率福建、浙江两省水师剿杀海盗。就在李长庚紧急部署之际,同年四月,蔡牵率部突袭台湾鹿港,当地清军作成不力,被蔡牵击溃,游击武克勤、守备王维光战死,台湾全岛震动。

大胜之后,蔡牵又一举毁掉鹿耳门军营。驻守安平的清军总兵爱泰新不敢出战,竞眼睁静看着蔡牵的海盗团伙大肆劫掠后离去,甚至连水师的几艘哨船也没能保住,同样落入蔡牵手中。

同年八月,蔡牵又与朱濆联手到浙江沿海抢劫。不过这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早有准备的李长庚在定海北洋将蔡牵与朱濆的船队截断为二。李长庚命令部分战船对付朱濆,自己则率主力剿杀蔡牵。

不过,蔡牵乘坐大船杀出重围逃走,不久后朱濆也突围而出,李长庚没能彻底剿灭这两股海盗。此战引发了海盗内讧,朱潰因自己的船队损失惨重而怨恨蔡牵临阵脱逃,愤而离去。

嘉庆十年(1805年),蔡牵又先后在浙江青龙港和斗米洋被李长庚击败。蔡牵落败后,在福建沿海整顿船队后再次杀向台湾。

到达台湾的蔡牵,得到了当地反清武装和贫苦百姓的支持,先后攻克淡水、凤山(今高雄)等地,队伍迅速发展到2万余人。

蔡牵自号“镇海王”,建元“光明”,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组建政权与清政府对抗。之后,蔡牵麾下军队先后攻占沪尾、洲仔尾等地,兵临府城。

台湾清军一败再败,只得据守府城苦苦支撑。台湾情形危急,清廷不可能坐视不理。嘉庆十一年(1806年),李长庚奉命率军赴台湾作战。

由于鹿耳门被蔡牵下令用沉船封锁无法登陆,李长庚于是派遣部将许松年、王得禄率船队绕道大港进入安平港登陆,自己则率领水师守在南汕和北汕港外,以防蔡牵部逃走。

清军登陆后,在洲仔尾等地击败蔡牵部。李长庚又趁机出兵南汕夹击蔡牵军。蔡牵大败,想要突围而出又被李长庚的水师挡住,只得困守北汕。

同年二月六日,天降暴雨,原本沉在鹿耳门的船只浮起,蔡牵趁机夺鹿耳门逃走。李长庚因没能在台湾一举则灭蔡牵,被清廷追究责任,摘去顶戴花翎,闽浙总督玉德也被撤职查办。

福建的官员们怕被追究责任,居然集体将未能剿灭蔡牵的责任全部推到李长庚头上。新任闽浙总督阿林保也不详察,就先后三次上疏弹劾李长庚。所幸浙江巡抚清安泰上疏为李长庚辩解,才让其幸免于难,继续指挥水师打击海盗。

蔡牵逃出台湾后回到福建沿海,继续干抢劫的老本行,但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同年秋,蔡牵与李长庚在渔山相遇,一番激战后蔡牵落败。李长庚在作战中负伤,清廷念其“思勇”,恢复了他的顶戴花翎。

嘉庆十二年(1807年),蔡牵先后在广东沿海的大星屿和福建沿海的浮鹰山遭遇李长庚。蔡牵两战皆败于李长庚之手,其势更衰。

同年十二月,时任浙江提督的李长庚与福建提督张见升率水师追击蔡牵至广东沿海的黑水洋。此时的蔡牵只剩下3艘大船,就连他本人的座船也被水师战船打坏了,形势岌岌可危。

但是蔡牵不愧是海盗老手,和手下拼死抵抗,不断发炮击中水师战船,使战局陷入僵持状态。李长庚为了打破僵局,欲亲自带兵登船擒拿蔡牵,不料正好被对方射出的一发炮弹击中身亡。

张见升懦弱无能,见李长庚战死,吓得肝胆俱裂,竟不顾水师战船数十倍于对方、蔡牵已穷途末路的事实,仓皇撤退。失去统帅的清军水师大乱,蔡牵又一次逃出生天。

李长庚死后,清廷任命王得禄为福建提督,邱良功为浙江提督,让他们全力剿杀蔡牵。与此同时,其他各路水师也加紧了对各个海盗团伙的打击。

嘉庆十四年(1809年)二月,朱濆在广东长山尾被清军总兵许松年击败身亡。同年八月,王得禄和邱良功率领的水师在浙江渔山与蔡牵船队相遇,随即展开激战。

两军火炮对射,战况十分惨烈,从白天一直打到黑夜。夜里风大浪急,清军战船不便进攻,于是依靠数量优势形成包围圈,不让蔡牵逃走。

到了第二天,大战再起,清军水师逐渐占据上风,大量战船将蔡牵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蔡牵手下拼死奋战,炮弹打光之后,甚至用银碇作为炮弹。

战到最后,蔡牵的座船尾部被清军战船发射的炮弹击中燃起大火,舵杆也被撞坏。蔡牵眼见势穷兵败,再无生还可能,于是选择沉船自杀。

蔡牵的死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不少海盗头目不敢再与朝廷对抗。朱候(朱濆之弟)、郭婆带、张保仔等人陆续向清军投降。

尤其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张保仔率领部众15000余人、船只278艘、火炮1000多门投降后,东南沿海的大股海盗已经基本不复存在。

持续20多年的东南海防危机虽然结束了,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却是非常深刻与沉重的。对于海盗难以剿灭、水师屡战不力的局面,一些清朝官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分析。

一是水师战船太弱。程含章回忆说,自己出海作战时,发现各艘将官座船上的士兵都在一边航行,一边奋力将漏进船舱的水舀出倒掉,一昼夜有数百桶。将官的座船尚且如此,其他的水师战船漏水有多严重就更不用说了。

这皆因各级官吏中饱私囊,导致战船制造偷工减料,保养维修更是一塌糊涂。驾驶这样的战船出海,不沉没都已是幸事,更别谈打击海盗了。

二是水师战船数量过少,性能较好的战船数量更少。李长庚在上疏中指出,其本人乘坐的指挥船是当时各镇水师战船中最大的,却依然不如蔡牵的座船。当时水师在东南沿海有大小米艇120艘,但是规模较小的海盗团伙都有船三四十艘,大的海盗团伙更是有100艘以上的船只。要剿灭这些海盗,清朝水师的战船数量远远不够。

三是水师的武器远不如海盗。水师的大炮大者不过二三千斤,而海盗的大炮大者四五千斤;水师火罐受药不过二三斤,喷筒大不过径寸,长不过二三尺,而海盗的火罐受药五六斤,喷筒大径四寸,长八九尺。武器装备上的严重劣势,让水师在与海盗作战时常落于下风。

四是训练不足。清朝水师的训练与巡航流于形式,士兵对海况不熟悉,更不具备远洋能力,行动十分笨拙;而海盗却恰恰相反,他们灵活机动,常把水师要得团团转。

五是海盗在沿海地区很容易获得物资补给。一旦逃过水师剿杀,不仅船只修葺一新,粮食弹药也能得到大量补充。恢复实力之后,又在海上肆意横行。

其东南海防危机,可以称得上是鸦片战争的前奏。清朝水师问题繁多,对付海盗尚且如此乏力,就更不要谈抵御比海盗强大得多的英国舰队了。

应该说,乾嘉年间的清朝水师将士还是幸运的,因为纵然他们装备落后、腐朽无能、屡战不力,但最终还是平息了海盗之乱。而等到数十年后坚船利炮的英国舰队到来时,清朝的水师就再也无力回天了!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时,在这场历时两年多的战争中,几乎每场战役都是英军舰队与清军沿海炮台作战,清军水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只能说是微乎其微。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江苏省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