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40周年:它的缔造者们亲自讲述这个超级IP的起源
公众号:动画学术趴/babblers
文/ 彼方
四十年前的1979年4月7日,由日本动画公司Sunrise制作的科幻题材动画《机动战士高达》在日本名古屋电视台播出,标志着高达——这一在世界动画史上产生空前影响的IP的诞生。
发展至今,高达系列已拥有包括电视动画、OVA、剧场版动画在内的各类动画作品数十部,与其相关的衍生作品,包括游戏、小说、漫画等更是不计其数。其影响力超越国界,成为日本动画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粉丝遍布全球。
《头号玩家》中高达登场
而作为该系列的开山之作,这部讲述主角阿姆罗在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秘密武器——名为高达的机动战士(Mobile Suit),随军踏上征途的故事的作品,更是成为了许多动画爱好者心目中永恒的经典:作品本身的世界观和机械设定开创了多项先河,同时也产出了许多留名动画史的经典梗。
除此以外,该作品也是高达系列中宇宙纪元(Universal Century,UC)这一世界观体系的奠基之作。沿袭、扩充这一世界观的同系列作品,包括《机动战士Z高达》、《机动战士高达:逆袭的夏亚》等也在过去的40年间不断推出,保持着极高的人气。阿姆罗、夏亚等经典角色在这些作品中多有出场,扮演着推进剧情的重要角色。
《机动战士Z高达》
《机动战士高达:逆袭的夏亚》
而就在今年3月,日本NHK电视台为纪念高达诞生40周年,特别邀请了包括参与《机动战士高达》制作的总监督富野由悠季、动画监督安彦良和、原画师板野一郎在内的多位动画人接受采访,制作了纪录片《高达诞生秘话》。
在该片的前半部分中,这些赫赫有名的动画业者还原、讲述了当年《机动战士高达》从开始企划到第一话播出的过程,也同时透露了许多动画中设定的由来以及制作现场的情况。
值此高达40周年之际,就让我们以该片为蓝本,一同了解元祖高达的诞生历程。
诞生于时代浪潮下的《机动战士高达》
《机动战士高达》诞生于1979年。此前于1974年播出的科幻动画《宇宙战舰大和号》以及其后续的剧场版都获得了极高的人气,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阵科幻动画的风潮。
当时,尚处于创社第四年的Sunrise的主要业务,仍是给包括东映在内的大型动画公司提供动画的外包制作服务。为了打破现状,Sunrise与玩具厂商联手,紧跟《宇宙战舰大和号》所掀起的科幻动画热潮,于1977-1978年连续企划了两部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动画作品——《无敌超人赞波3》和《无敌钢人泰坦3》。两部动画虽然都获得了一定的口碑,但并未使Sunrise获得足以脱离外包业务的经验与资金积累。
紧随其后的第三部机器人动画的企划,关系到了整个公司的命运。据Sunrise前资料室室长饭塚正夫介绍,当时的Sunrise必须制作出一部“像《宇宙战舰大和》那样可以电影化,足以使Sunrise为民众所知,并以此推进下一个企划诞生”的作品,否则他们将就此回到单纯给其他公司打工的状态。
当时被委任为第三部作品总监督的富野由悠季认为,虽然因《宇宙大和号》掀起的风潮,以“巨大化机器人”为题材的作品在当时颇为流行,但实际上它们都有着类似的剧情构造,在1970年代后期已经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当时的机器人动画有着每一集出现一个新的“被击败的机器人”(やられメカ,指注定被主角击败的量产弱小机器人),主人公在单集中将其击败并不断重复的固定套路。
因此,他拒绝了赞助商继续制作同类型作品的请求,而以制作一部像《宇宙战舰大和号》那样,可以改编成电影的动画为轴心,进行了动画的企划。作品最初的标题是《宇宙战斗团Gunboy》,意在制作一个宇宙时代版本的《十五少年漂流记》。
日版《十五少年漂流记》封面
*《十五少年漂流记》为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作品,讲述的是十五名少年少女孤岛求生的故事。
最初的企划书封面
故事最初的剧情走向,则被设计为26名少年少女误入一艘名为“Freedom Fortress”(自有堡垒)的宇宙船。故事的主题也与当时机器人动画中流行的,讲述超级英雄故事的传统架构不同,侧重的是描写舰内困境之下的人际关系。
Freedom Fortress设计图
动画监督安彦良和绘制的《1978年夏 Sunrise企划会议》
企划经历了多番修改。在玩具厂商的要求之下,作品中被要求出现“身高20米的人型兵器”。而在作品最终的设定书当中,作品的主题被确定为“自由与义务”。而故事的演出主题,则是非常反传统的“从少年的视角仰望青春”。
一反机器人动画传统的《机动战士高达》
随着“总长20米的人型兵器”这一构想的确定,故事的舞台也很自然地被设定为宇宙。而故事的主要矛盾也被划定在了被留在地球上的人类与进行了宇宙移民的人类之间。这样的对立实际上已经给了剧本充分发挥的空间。富野表示,“我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空间去考虑把外星人这一要素加入进来。”
而因为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阵营矛盾,制作组也由此考虑到了与血缘关系、敌我关系相关的设计。他们将“夏亚”这一敌对人物确定后,随即想到了在我方阵营加入其妹妹的剧情。借由这样的设计,《机动战士高达》颠覆了当时机器人动画以子供向(以儿童为主要受众)为主,不安插复杂人物关系的传统。
高达在设定上的创新还不止于此。主角阿姆罗的角色设计与当时主流的主人公设计就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个用安彦良和的话来说,“长着三白眼,短发,有着像萝卜一样的脑袋,性格有些阴沉”的15岁男主角,并不具备帅气的外貌,也没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高超的运动能力。时至今日,这样的主角设定或许看起来已经十分平常,在当时却可谓是“划时代的”。
这样的主角设定,也恰好契合了为其配音的声优古谷彻的意愿。当时,曾为《巨人之星》的星飞雄马等多位热血角色配音的古谷彻,正在寻求突破固有印象的配音角色。两者不谋而合。
除《机动战士高达》中的阿姆罗·雷,古谷彻还曾为《龙珠》中的雅木茶、《圣斗士星矢》中的星矢、《美少女战士》中的地场卫、《名侦探柯南》中的安室透、《海贼王》中的萨博等著名角色配音。
在机体的设计方面,担任机械设计是大河原邦男,而他也因此成为了日本动画史上首位为动画专设的机械设计师。
大河原邦男被誉为是日本最早在动画作品中的专业机械设计师
相比收到多方意见而设计的高达、钢坦克和钢加农等主角方的机体,他个人最喜爱的则是敌方的机体。当时,日本机器人动画中的敌方机体往往不会被做成商品贩卖。也正因为如此,监督在敌方机体的设计上,除了指名需要一个“独眼”的设计外,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名垂青史的敌方机体——“扎古”等机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仅仅一周的时间设计出来的。
高达原案
钢加农、钢坦克原案
扎古原案
困难重重,难挡动画师们的热情
面对《机动战士高达》这样在当时具有诸多新颖设计的企划,制作组的热情是空前的。但他们所要面对的困难却也是极为现实与巨大的。
困难首先来自于Sunrise公司自身资金匮乏的状况。
担任《机动战士高达》动画监督的安彦良和,在当时也同样兼任着东映方面《宇宙战舰大和2》的动画制作工作。
《宇宙战舰大和号2》
据他回忆,Sunrise的制作团队的资金状况是极为匮乏的。举例来说,在《机动战士高达》的制作现场,用于制作的色卡仅有79色,在向Sunrise本部多次请求后才勉强增加了3色,最终为82色。与之相比《宇宙战舰大和2》的色卡则超过了300色,是《机动战士高达》的三倍还多。
《白箱》中角色设计用的色卡(屏幕中)
而进一步加剧的这种状况的,则是Sunrise公司内部不合理的资源调配状况。当时在Sunrise社内聚集了社内大部分资源、同时拥有大量优秀动画师的“长滨组”,被安排制作由东映方面外包而来的《超电磁机器人 波鲁吉斯V》。负责高达的制作组在人员和资金安排上,则远不能达到“长滨组”的标准。
《超电磁机器人 波鲁吉斯V》
安彦良和坦言,自己对于Sunrise将手下精英集中到外包工作,而对自家原创作品则不管不顾的状况感到非常困惑和不满。
然而尽管困难重重,制作组的热情却也并未就此被磨灭。许多在作品中非常有趣的设定,都与这份热情密不可分。
当时负责担任脚本和科幻设定的松崎健一对于富野监督对作品倾注的热情,留有很深的印象。他谈道,当时富野监督对于宇宙空间以及环境的真实感也有着极高的要求,经常就主角登场的舞台中所需的环境要素,与组内人员进行大量的头脑风暴。
而由此诞生的著名设定之一,便是作品中具有阻挠雷达和无线通信功能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它的命名则完全是富野监督的个人喜好——在他的设定中,一个带有俄式名字的科学家发明了这种粒子,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富野监督还多次拜托松崎健一,希望他满足自己如此设计的“小愿望”。
除此以外,富野监督对于高达剧情创作的热情,也传递到了组内其他人的心里。在完成著名的阿姆罗拒绝出战后被舰长布莱德·诺亚掌掴修正,以及敌方角色米哈尔・拉特吉艾潜入战舰等剧情的设计后,监督都曾非常激动地与板野一郎和安彦良和等人交流与分享。
传奇原画师板野一郎,曾在《超时空要塞Macross》里担任机甲作画监督一职。其天马行空的动作场面设计被称为“板野马戏”。
结语
在制作组的不懈努力之下,《机动战士高达》顺利于1979年4月7日下午5点30分播出。虽然第一话的播出并没有直接产生轰动式的效应,但制作完成的喜悦依旧使制作组的成员感到无比欣慰。
第一话标题——“高达屹立于大地之上”
安彦良和还在参与《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制作会议时,怀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情,给东映高层直播了第一话的放映。在心中,他还想着:“太棒了。这就是我们以《大和号》数分之一的战力完成的作品。”
这部划时代的巨作,就此诞生。